167君前奏对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碧血怀纱字数:5610更新时间:24/10/31 16:26:52


“林家不愧是百年世家,林如海也不愧是肱骨之臣。能够在你们姐妹身上见识到古人之风,也的的确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皇帝出言夸奖,林招娣林黛玉自然也只有伏地愧领的份儿。
“圣上谬赞。臣女等愧不敢当。”
“好了好了,都起来吧。”皇帝居然连平身都没有说,可见是对这姐妹两个非常满意了。不要说以太子为首的诸位皇子,就是边上的诸位大臣都知道了皇帝的态度。京兆尹也敏锐地发觉了风头不对,缩了缩脖子,不说话了。
户部尚书突然开口道:“陛下,微臣听说,今年因为这两个孩子,京畿可是出了不少热闹的事儿呢。”
皇帝笑道:“哦,说来听听。”
“圣上,本来按照往年惯例,每到夏粮收割,准备入库的时候,都是粮价暴跌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朝廷都会担心会不会谷贱伤农。但是今年的粮价偏偏有了意外,不但朝廷一直担心的谷贱伤农的情形没有出现,这粮价还稍稍有些上浮。皇上,今年可是红苕丰收之年,以往从来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皇上,大喜呢。”
皇帝道:“还有此事?为什么御史台没有报告?”
林如海的继任者、同样有资格角逐宰相之位的现任兰台寺大夫(即御史大夫)道:“启禀圣上,此事臣知晓。因为终究对百姓们乃是好事,所以臣就没有细究。”
皇帝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那位兰台寺大夫道:“启禀圣上,今年夏粮入库之前,京畿各县不少官员就把库里的粮食销售一空,好为新粮腾地方。结果今年京畿不少百姓都是直接用银钱缴纳赋税的,结果,等百姓们缴纳完赋税之后,上至京兆尹下至各县,各处粮仓几乎还是空的。虽然账面上是赋税是够的。但是粮仓里面的的确确没有足够的粮食。为了预防灾荒,各地县令自然就不得不采购粮食,因此粮价上扬,百姓们也因此得了实惠。”
这话听着还算公正,但是却将这些县令还有京兆尹放在了火上烤。朝廷对下面的官吏可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必须保证下面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以防万一。结果,在夏粮入库之前,就有人将粮仓里面的粮食销售一空,这就触犯了朝廷有关的法律了。
皇帝自然是生气的。
只见他勃然大怒,道:“哪个混账做的糊涂事儿。他难道不知道这些年朝廷到处都有灾荒么?天有不测风云,若是在收夏粮的时候有个意外呢?这又不是没有先例!这些人怎么连朝廷的邸报都不看的么?到底是哪些人在搞鬼?”
皇帝那森冷的目光扫向兰台寺大夫。
那兰台寺大夫恭敬地答道:“启禀圣上,做下此事的。乃是以京兆尹为首的京畿二十余县的县令们。”
皇帝发怒之时,这京兆尹就已经瑟瑟发抖了,如今这兰台寺大夫的话一出口,他更是噗通一声跪了下来了。他知道,这番只怕自己就逃不过去了。朝廷年年在邸报上要求下面的官吏们注意粮食储备注意粮食储备,可是他偏偏顶风作案,自然是难过这一关了。如果弄得不好,自己人头落地也是轻的。
本来这样的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没有人提起。就会跟风过无痕那样,被时间锁淹没。偏偏自己被别人将计就计,偏偏户部尚书又抓着不放。
这位以往威风八面的京兆尹身上已经全是冷汗了。
皇帝冷冷的目光扫过来。道:“荣诚,可有此事?”
为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京兆尹荣诚抖着嘴唇道:“启禀圣上。微,微臣这样做乃是迫不得已啊。”
皇帝眯起了眼睛,道:“逼不得已?你还有脸说逼不得已?!难道有人逼着你这样做了不成?别人不知道朝廷在粮食上面有多大的缺口,你会不知道?”
荣诚发抖了。
但是为了那一线生机,荣诚还是道:“圣上,微臣的确是迫不得已。微臣上任之初,也算是兢兢业业,为了保证粮食有足够的供给,微臣也曾经亲自去查探过京兆尹属下的粮仓。只是这些粮仓里面的粮食不少都已经发芽了,更有不少已经无法食用,就是剩下的那些,看着也无法储存多久了。京兆尹的账面上又没有足够的银钱可以弥补上这上面的损失。微臣是没有办法,才铤而走险的。”
皇帝冷哼一声,道:“你还有理了。你当朕什么都不知道么?在正经的赋税之外,朝廷还允许下面多收杂税,就是为了弥补这部分的损耗。账上没有银钱?你糊弄谁呢?你当真以为上个月你添了两房小妾的事儿没有人知道么?”
荣诚一下子瘫软在地上。他没有想到皇帝对自己家的事情知道得这么清楚。甚至连自己纳妾的事儿都知道。荣诚不敢继续辩驳。他知道,继续说下去,自己那两个妾的事儿绝对撕鹿不干净。因为其中一个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还是头牌,花了他三千两银子。
荣诚求助般得望着在场的人,希望他的主子和主子身边得力人看在他以往的孝敬上面给他说说好话。
但是他失望了,因为没有人看他。
当今皇帝最是厌恶有人贪污的,而且身为君王也讨厌别人把他当成傻子耍。又有哪个胆敢捋虎须?
在皇帝提到荣诚的小妾的时候,林黛玉就已经呆住了。她这才知道,虽然说官吏们纳妾乃是寻常之事,但是在一定情况下,这纳妾就会成为催命符。
有着同样的感觉的,还有贾赦。他跟着自己的外甥女儿一样,都低着头,不敢说话,生怕别人提起了他。当然,贾赦在心里决定了,回去以后,将他屋里的那些女人们都送出去,另外好好地跟自己的儿子说道说道。别让别人拿一样的借口折腾自己父子两个。上面不追究的时候,你纳多少妾都使得,但是上面要追究的时候,这就是现成的把柄了。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绝对不能让二房又折腾自己的借口。
贾赦在心里暗暗握拳。
荣诚见没有人为他说话。更是垂死挣扎:“圣上,圣上,微臣这么做也是为了控制粮价、保证百姓们的生活安定、维护朝廷的利益啊。求圣上网开一面。”
皇帝气笑了:“为了控制粮价?为了保证百姓们的生活安定?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你当朕是傻子啊?你这样做,还不是为了自己的腰包?如果你真的是为了朝廷,为什么账本上不见进益。反而多了许多亏空出来?你当真以为朕不知道你的那个妾的身价么?”
一提身价,在场的人几乎都反应过来了。原来对这位京兆尹还有些同情的林黛玉在短暂的迷茫之后,也反应过来了。
林黛玉生于闺阁长于闺阁。对外面的事情的确不甚了了,但是物以稀为贵和谷贱伤农这两句她还是知道的。
每年的夏粮收割之前,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但是地里的麦子没有收割上来,就是山林里也没有多少可以饱腹的东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粮价也是一年里头的最高的时候。
这位京兆尹在此时把官仓里的粮食卖出去,保证了市场上有足够的粮食。而市面上的粮食多了,这价格自然也跟着走低,百姓们自然能够能够花比往年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粮食。
这个道理。连林黛玉这样的小女孩都知道,更不要说上面的诸位大人了。
但是国家需要的是稳定、是万无一失。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小心再小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比什么都重要。这跟林黛玉之前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
皇帝不耐烦听眼前这个废话,挥挥手,就让下面的侍卫把荣诚给拖下去了。
等侍卫们清场之后,才见左相道:“陛下,这荣诚虽然糊涂,但是他说的也是一个事实,朝廷每年在这粮食上面损耗的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眼看着官仓里的粮食就那样白白地浪费掉实在是可惜。这些粮食可是百姓们的血汗呢。”
“那么,丞相有何高见?”
“圣上,微臣哪里有和高见?不过是觉得如果有人能够为朝廷承担这样的风险就好了。在夏粮收割之前,接手这批有问题的粮食,如果没有灾荒,那么等夏粮手上来以后,朝廷就可以将库里原来的陈粮给清理出去。如果发生了灾荒,那么可以以较少的代价,赎回这批粮食。”
右相笑道:“大人这个想法有些想当然呢。天底下谁愿意吃这样的亏呢?”
左相转脸对林家姐妹道:“此事,你们怎么看?”
堂堂一国宰相居然会问自己这个,林黛玉和林招娣都觉得很奇怪。姐妹二人对视一眼,便由林黛玉先开口道:“晚辈虽然年幼,但是依旧觉得相爷的话有几个不合常理之处。”
“哦,说来听听。”左相居然很好脾气。
林黛玉努力抓住脑子里面闪过的那些灵光,然后将它们编织成词句:“在夏粮收割之前,将粮食抛售出去,本来就是为了平抑粮价。也就是说,这些粮食是为了保证百姓们的口粮的。如果接手这些粮食的乃是大商人,那么这些大商人们囤积居奇又该如何?就是朝廷跟他们有了约定,也不能妨碍他们经营管理自己的财产。如果接手这些粮食的是百姓之家,这灾荒之年的,又如何赎回这些粮食呢?”
“也就是说,如果是大商人的话,就必须足够可靠么?”
如果说可靠的大商人,皇帝手里倒是有不少。就比方说那些皇商,皇帝很确定这些皇商们有足够的财力做到这些。
倒是贾赦,虽然给人的印象有些糊涂,这话说得可不糊涂:“可是天底下的粮仓可不少,又有多少人能够吃得下?如果是分给不同的人,那么又怎么保证每一个人都足够可靠?朝廷每年损耗的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又有谁亏损得起?”
贾赦的声音也不算低,该听到的人大多数都已经听到了。
在以左相为首的这些官吏们的心中,无奸不商,加上自古以来读书人对商人的鄙夷,使得官场上的人对那些商户们既依赖。又鄙视。可以说,每年被那些官吏们榨干的商人们都不是小数。能够活下来的,大多数真的都是些奸商。真正的儒商不但凤毛麟角不说,还都不在高位。
因为政治力量的介入,商场也不在是单纯的商场了。
左相看了看贾赦,道:“林家丫头。你认为有人会愿意接手么?”
林黛玉不知怎么的,据想到了薛宝钗的薛家,脱口而出,道:“会有人愿意接受的。”
“哦,你说说看。”
林黛玉道:“相爷。晚辈只知道有人会接受,但是他们为什么会愿意接受,这个晚辈就不知道了。”
“呃。”左相不觉失笑,道:“是了,是我糊涂了。不过,你认为会接受的人家是谁家呢?”
林黛玉道:“晚辈只知道金陵薛家十有*会接受的。”
“金陵薛家?”左相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在贾赦的提醒下,他才想起了这这么个人家来。左相摇摇头,道:“虽然这薛家号称家有百万之富,但是以他们家的实力。只怕还真的接手不下呢。”
要接手这样的事情的人家天底下又能够几个?就是贾赦这样的宅男也知道,要接手这些陈粮的人家至少要有数千万的家资。这样的人家,天底下还真的没有几个。
左相道:“林家大丫头。你为何沉默不语呢?听说你极善经营,你对此事有和见解?”
在边上装死的林招娣只得出列。
跟左相这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员们不同,林招娣对商人们没有多少偏见。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在当下有多么的惊世骇俗。虽然当家皇帝以宽容著称,大臣们也多学古人,在御前也多有放肆,但是这只适合那一小圈子。相对的,无论是皇帝还是诸位大臣对商人的歧视比前朝严重多了。
所以,她只能什么都不说,怕自己一朝失言,犯了忌讳,害了自己的家人。怎奈如今她还是被点名了。
林招娣和林黛玉都知道红苕的好处,但是她们都摸不准朝廷对红苕的态度。因此林招娣只能大着胆子道:“请问相爷,相爷是不是在担心谷贱伤农,所以,有心禁止百姓们耕种红苕?”
此言一出,这位一直很放松很镇定的左相大人终于正眼看林家姐妹了。
左相大人道:“不错,如果红苕的弊大于利,本官的确会上本,奏请圣上限制红苕的种植。”
林招娣和林黛玉都呆住了。只怕这限制红苕种植以后,就是对她们林家的处罚了。
不过她们也知道,任何一个统治者、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愿意看到下面发生剧变,对于君王来说,一个稳字,比什么都重要。
林黛玉知道自己的姐姐,有些时候会说些奇奇怪怪的话,在自己姐妹跟前还好,不过是付诸一笑而已。可是现在却是在御前,就必须小心再小心了。圣上可是特地来她们林家的,可不能含含糊糊地过去了。不能不开口,但是也不能不随便乱说,所以,也只有让自己这个做妹妹的抛砖引玉了。
林黛玉想了想,道:“圣上,诸位大人,小女子虽然是一介女流,自幼生在闺阁,也不知道外面的天高地厚,却也听说过民以食为天的古话。纵观史书,从秦末陈胜吴广开始,历朝历代的衰落动乱,都是从饥馁二字上面开始的。”
林黛玉决定就从自己最熟悉的、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百姓的口粮开始。红苕的好处,她可是实实在在的看在眼里的。
不过,左相之所以是左相,那是因为人家是只绝对的老狐狸,可不是林招娣林黛玉这样的小女孩子就可以察觉对方的神色态度的。
“想我京畿,多种小麦,而且每年的冬小麦都是到了五月里才会成熟。在此之前,便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往往是这个青黄不接,也是最容易造成民变的时候。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饥饿二字。红苕不但高产,更重要的是,它一样能够在地下过冬,甚至在开春以后就能够为百姓们提供口粮。只要家中种上一亩红苕。就可以保证家中五六口人一年不会挨饿。还有什么能够比红苕更能够安抚人心?”
左相道:“那红苕就不会遇见减产,乃至绝收的时候么?”
林黛玉道:“大人,红苕比小麦更耐干旱。在红苕减产之时,只怕这麦子就已经绝收了。”
左相点点头,道:“丫头,你也不要忘记了。谷贱伤农也是祸乱的开始。红苕虽然是好东西,可正是因为它高产,如果种得多了,这天下的粮食就更加多了。不但红苕不值钱,就是麦子和稻谷的价钱也会跟着下跌。如此一来。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
林黛玉道:“红苕不值钱不假,可是红苕可以用来养鸡鸭,也可以用来养猪。红苕高产。的确换不了什么,但是富贵之家,这饭桌上的鸡鸭就不少。至于猪肉,虽然在高门大户的餐桌上很少见,可是对于百姓之家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若是寻常百姓每日里都能够吃上一顿肉食,小女子以为,天下太平矣。”
从食不果腹到天天吃肉。那的确是一件大功德,哪怕就是皇帝也不得不面带笑意,更不要说左相了。
这位老人微微勾起了嘴角。道:“顾民生先顾百姓的饭食么?的确是个好法子。不过既然红苕可以用来喂鸡鸭也可以养猪,那为何又要用红苕来酿酒呢?不是应该先顾着自己的同胞才是最要紧的么?”
林黛玉道:“实不相瞒,用红苕酿酒。其一便是我们家在买了庄子田地以后,这手里的银钱就有些紧张,所以需要补充。其二,希望百姓们能够看到红苕更多的好处,这样踩能够让更多的百姓种植红苕。如果红苕仅仅只是高产,只怕百姓们就只会种植几分地,而不会大量种植。临近我林家的庄子的百姓们尚且不愿意多种,那么远处的百姓们也不会注意到红苕的好了。”
“诱之以利么?倒是一个对付百姓们的好法子。”左相看着林黛玉道,”我听说你们姐妹管家以来,手底下多了很多的作坊呢。从造纸作坊印书作坊到纺织作坊,再到酿酒作坊。就连送到老夫这里的节礼,也是自家的庄子上产的。”
皇帝道:“哦,丞相也收到了林家自家产的东西?”
“是的,圣上。”
“林家的作坊可真是不少呢。”
“是的,圣上。据微臣所知,林家还曾经特地去晋中买了大量的石头山,就为了弄一个小小的蜂窝煤。”
“哦,是么?林家丫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来了。
林招娣和林黛玉心底都是一动。没错,买煤山,造蜂窝煤,这些动静可都不小。尤其是蜂窝煤,虽然说杜绝百姓们上山砍柴,诱使百姓们使用蜂窝煤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是,这也不能掩盖林家在此得到的好处。尤其是眼下,百姓们可不是家家户户都愿意使用蜂窝煤的。蜂窝煤对于百姓们而言,并不是必需品。林家在这上头花了这么多的力气,又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的确是引人注目。
林黛玉答道:“启禀圣上,其实,这是因为臣女的父亲曾经跟臣女说过的话,历朝历代,天下祸乱盖因饥馁,而饥馁只根本,则是因为百姓手里无田。”
皇帝和左相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林黛玉说的是土地兼并。这可是困扰了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大难题,就是皇帝也经常为了此事而头疼。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有不能下禁令,不许高门大户买地,那样一来,首先就是让皇家跟士族起了冲突了。
皇家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却禁止别人也成为大地主。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就离亡国不远了。因此,就是身为君王,也只能对此避而不谈,最多也就借着抄家,打打擦边球,并将一部分的功勋贵族之家的田地收归国有。
但是这样的把戏不能经常玩、一来是对君王自己的名声不好,二来则是容易让人看穿。
就是皇帝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
屋子里的人都反应过来了,就是太子也不觉多看了林黛玉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