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不是钱的事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蛰雷字数:3132更新时间:24/11/07 02:53:32
    算学只是爱好,制印才是主业。

    在几次尝试努力紧跟程诺的步伐都失败后,王福庵也不禁感叹:「算学有一个意义是不变的,其真理成立了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真理。而能探寻并触碰真理之人,这世间寥寥无几,程教授恰是其中一位,实乃吾辈楷模,望尘莫及啊。」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数学算的上是一件苦事,此时再加上一部类域论,那可真是难上加难。

    有人曾笑谈:大学里有一棵树,名字叫高数,树上挂了很多人。树底有座坟,名字叫微积分,里面埋了许多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福庵能自学到高等数学模块,并且能熟练掌握,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

    程诺在讲述的过程中,对问题也是尽可能掰开揉碎,不打击这份对算学难得的热情。

    不过在介绍他的来意,并详细说明科学院和《国民杂志》的情况后,王福庵在短暂思考过后犹豫了。

    「程教授,没想到你在算学之外还做了这么多,今天亲自登门拜访邀请我制印,对我来说是个荣誉,理应答应,可我斟酌了一下,还是推辞掉比较好。」

    程诺不解:「刚才主客尽欢,先生为何推辞,若是钱财则大可不必,绝对丰厚。」

    「程教授恐怕是误会了,我若真想制印绝对是分文不取。」王福庵摇头道:「只是我目前道行颇浅,多年来又在测绘和工程之事,制印上面再无精进,还处在转益多师阶段,视其印面章法、篆法和用刀上大都彷效秦汉古玺及明清诸家,难以胜此大任。」

    看其表情不似作假,程诺在遗憾过后笑道:「无妨,今天能结交先生这位志同道合之友,也是不枉此行,制印之事先暂且不谈,等待先生觉得时机已到咱们再说。」

    能在外人面前主动揭短,足以证明王福庵的为人。正如他所言,眼下制印技术确实还未成熟,要等到未来,王福庵又应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之聘,出任该会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参与《金薤留珍》印谱的钤拓。在那里目睹了大内珍藏的历代古玺珍品,这不仅让他广开眼界,也成就了他为国民政府刻制大印之举,书印艺术渐趋成熟。

    等到后面,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王福庵随印铸局南下,由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学着陶渊明挂印辞官,从此自谋生路,多年苦练直至大成,尤精于细朱文多字印,同道罕与匹敌,于近代印人中,堪称翘楚。

    「不过当前有一人可符合程教授的要求,而此人正居于沪市。」王福庵没有把路封死,思考了一会郑重说道。

    「此人是谁?」

    「正是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的吴昌硕吴老爷子。」

    ......

    距离沪市火车站很近的一条胡同,有一处三上三下的老房子,吴昌硕老爷子正在院子里浇着花。

    ….

    作为西冷印社首任社长,现年74岁的他已经是这个时代艺坛执牛耳的人物,梅岚芳、齐百石都是其学生,就连张大千也经常上门请教,不过眼下他却愁云满面,看着院子里的花怔怔出神。

    非伤春悲秋,而是睹物思人,青年时娶章恭人为夫人,可惜死于兵荒马乱之中,再婚娶了施夫人,年初又先他而去,实在是让其无法接受。此事过后他也跟着大病一场,如今刚刚痊愈,正靠着种花种草聊以慰藉。

    大门敞开着,听到有人进来仍是背着身。

    「堂匾二十两,斋匾八两,楹联三尺三两、四尺四两、五尺五两、六尺八两,横直整张四尺八两、五尺十二两、六尺十六两,书画一例,条幅视整张减半,琴条四两,书画一例,册页执摺扇每件二两,一为度,宽则递加。」

    报起价格来那叫一个熟练,大概率是经常放在嘴边。

    一旁的王福庵见怪不怪,显然是心知肚明,在沪市画家订润例的风气尤盛,一代宗师吴昌硕作为近代国内书画金石界的领袖,当时其润格自然要一览众山小。

    不过这还不是终点,过了几年还要再翻上几番,一块斋匾至少要二十八块大洋。

    「缶翁先生,是我王福庵,您老身体怎么样了?」王福庵主动上前搭话,帮忙扶着老人。

    吴昌硕这才慢悠悠转了过来:「原来是福庵啊,你小子今天怎么有时间到我这坐坐,要我说啊,还是得把精力多花在制印上,里面的学问深着呢,你这点道行还得继续啊。」

    面对这位絮絮叨叨规劝他的无须老人,王福庵连连点头:「您老说得对,今后一定要多多向您学习,之前教我的到现在还没消化完,不过今日是有更重要的事要请您出山。」

    「我学画太迟,根底不深,天资也不高,仅仅做到多看、多画而已......」刚想继续教诲两句,吴昌硕突然缓过劲来:「刚刚你说今天不是为了请教学艺来的,而是有更重要的事?」

    将程诺拉了过来,王福庵将此行的目的说了出来,并着重点名了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缶翁先生先生您知道《国民》杂志大众副刊吧,就是上阵子宣传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的画报,当时您还特别有印象。」

    「哦,我想起来了。」吴昌硕把程诺上下打量了一番,满脸赞许:「杂志办的很不错,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医学知识传授给平民,大好事啊,只不过你们刻版画的编辑功力不太够,什么时候有时间把他送来,我教上一些小技巧。」

    程诺汗颜,哪里有什么职业绘画编辑,都是大家轮着排的,效果最好的一次还是请的鲁勋先生。

    不过老先生一片好意,当然不能拒绝,私下里再专门招聘一位编辑就是了,点头道:「我个人代表全体《国民》编辑人员,谢谢缶翁先生。」

    ….

    吴昌硕满意地点点头,下面的事情就答应的比较顺利了。

    除了看中程诺这位年轻人外,也是想老了再为国家尽一份力。早年吴昌硕由同乡保举,得到了苏省安东县知县的实缺,可惜县衙们鱼肉百姓不服命令,上司又都想着捞钱,沆瀣一气,忍无可忍之下也挂印辞官。

    突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看到一个穿着和服的日本年轻人,恭恭敬敬站在门口。

    「吴老先生,请您收我为徒,我在日本就对您和您的作品仰慕已久,今日前来就是想拜在您的门下,继续在书印方面深造。」

    鞠躬低头递上一沓文件,又接着说:「这是我临摹的作品,请您过目。」

    吴昌硕见状没急着答话,而是慢慢走到日本人面前,翻起他的作品。

    等看得差不多后,长叹一口气,慢悠悠道:「从哪里来,你就回哪里去吧。」

    日本人急了,立马走到跟前将作品再次递了过来:「吴老先生,是我的作品不符合您的要求吗,请您务必将它指出来,我一定去改正,总有一天会达到您收徒的标准。」

    吴昌硕闭着眼,摆手道:「作品已经超过很多人,已经找到你的道了,假以时日一定会在你们国家书道界占据一席之位。」

    日本人不解:「您都说我自己这么有潜力,可为什么就不能像河井仙郎一样,收我为徒呢?」

    河井仙郎是吴昌硕早年收下的一名日本徒弟,也是唯一一位日籍徒弟,后来成为日本印坛宗师,在日本篆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传人创办的鸣鹤流至今影响着日本书法界的发展。

    吴昌硕本人虽然未到过日本,但其作品受到

    日本人的高度热捧,屡次为此办展、出画集,所采用的钝刀篆法蕴涵的古朴强劲的篆刻风貌恰好契合近代日本文人的艺术审美情趣,也正是如此,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对当时的日本书画界的影响及渗透近乎无人取代,甚至在岛国九州地区为其建立了铜质胸像纪念碑。

    但即便如此,吴昌硕在早年收下一位日本徒弟后,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拜访的日本人,再也没有开启大门。

    人到晚年喜欢指点学生,但显然不包括眼前这位日本人,吴昌硕也只是摇了摇头:

    「走吧,书道没有国界,但我心里有国界,年轻人你的路还长,走吧。」

    「那我可否请您亲自制作一副书画作品?」日本人不甘心。

    吴昌硕并没有回复,在程诺的搀扶下慢慢转身,朝着门内走去。

    「一千元可以吗,吴老先生,只要一枚印章即可!」

    「五千元,不,一万元,不够还可以再加!」

    ......

    回应他的只有一声沉闷的关门声。

    到了院子里几人再次坐下,吴昌硕显然没把刚才的事情放在心上,摆手制止了王福庵的关切,看向程诺:

    「程教授,说说你制印的要求吧?」

    程诺在感慨老爷子高风亮节之余,回复道:「科学院的印章老爷子可以随意安排,不过《国民》杂志的就有些要求了?」

    王福庵好奇道:「什么要求,是不同类型期刊用不同的印章吗?」

    程诺笑着解释:「只有字体要求,不用那么复杂,以宋体最宜,符合办刊科普宗旨,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吴、张二人先是一愣,随即就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连连点头赞许。

    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