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磨磨蹭蹭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高粱河车神字数:2233更新时间:24/12/19 16:33:19
蒋山,天福寺。
“征讨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司马”“齐王”这一串串名号的大纛高高飘扬。
原本驻军在蒋山上的大军因为天气原因,已经移营山脚下了。
齐王桓琰把自己的都督行辕设置在蒋山南麓的天福寺,此地距离建邺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但坐拥大军的桓琰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闭门不出,命令各部扎紧营盘,谨防北军偷袭。
桓琰手下这支军队,此前有超过六万人都隶属于中军,另有四万人是分别驻守京口、广陵等大镇的外军。全都归他这个大都督统辖。
桓琰是老皇帝第三子,他的二哥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桓瑾,长兄则是已故的明德太子桓珏。
长兄故去已经十数年了,二哥桓瑾这个太子也当了十年。
桓琰这十年则被先帝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执掌中军,目的是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就是为了让他牵制太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
也正因为如此,桓琰其实明白自己的处境,在二哥登基之后,其实要么放下手中权力淡出朝堂,要么就只有行险。
但问题是行险一击之后,他很可能要面对天下各镇的讨伐,同时远在长江上游的九弟桓璋是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放下兵权又有些不甘心,所以他其实很纠结。放下兵权等于是将生死寄托在二哥手上。
他不想。
行险一击又容易被天下人围攻,道义也站不住脚。
谁曾想,李如愿造反了。
他的好兄长让他担任讨伐大军的大都督,谁都知道李如愿很能打,所以他其实最初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烫手山芋。
但心腹谋士,中兵参军纪昙却提醒了他,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居外则安。
大不了仗打不赢,率军回师就驻扎在京口,成为一方外镇,让朝堂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桓琰就领命率军出征,带走了大部分中军。一路北上从中渎水绕至淮水,一路上走的是不紧不慢。
因为纪昙这时候又提醒他,李如愿是猛虎,难以遏制,不如让其他人先上围剿,消耗他的军力,然后再率大军出击。
桓琰从之。
但谁也没料到,李如愿给他送了这么大一份礼。
“孙珍死了?消息确切吗?”天福寺后院一间禅房内,桓琰正在跟纪昙下棋,中护军羊弦,虎威将军赵安平等大将在一旁观看,带消息来的则是桓琰的儿子,巨鹿侯桓绎。
听到这个消息,桓琰有些惊讶,纪昙则直接起身从桓绎手中接过文书。
这是城内的探子送来的情报,桓琰毕竟在建邺经营多年,这点事还难不倒他。且北军兵少,也不能完全的控制整个建邺。
“孙珍是陛下的亲信,又是太子的老师,数月之前刚刚有诏命让他回建邺接任散骑常侍,算是陛下的心腹,如今孙珍兵败身死,岂不是新林的联军都指望不上了?”
中护军羊弦同样是桓琰的亲信,出自泰山羊氏,颇有些治军之能。
桓绎则道:“原本也指望不上,新林的联军来的比我们还早,却迟迟没有动作,沈穆之一来,孙珍就以势压人,强行将大都督之职夺去,完全忘了阿耶才是正牌的征讨大都督,其余各部相比也是怨言极大,这次孙珍身死,诸部除了沈穆之和裴豫,一个出兵的都没有,经历此事之后,想必更是有许多官司要打,各个都在推诿扯皮,哪有一个真心救援台城的...”
说到这桓琰咳了两声,他儿子这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再说下去就是不礼貌了。
他们爷儿几个和这些亲信同样不也在隔岸观火吗?
桓琰现在无比期待李如愿能赶紧打进台城,把他哥哥和侄子一家全都办了了。
就算没解决,他再率军进建邺也能收拾残局,到时候二宫遇难,那也是李如愿干的,跟我桓琰有什么关系?
我也是尽力平贼了。
但你李如愿为什么还不拼命打台城?你跟新林那些人较什么劲,你去打台城啊...
你特么不是造反的吗,这勤王大军越聚越多,二三十万人,你居然还沉得住气在这好耗上了?
桓琰的心思,虽然没有付之于口,但在场的心腹没一个不清楚的。
他们也是希望能桓琰能够成事,要是明着造反这些人多半都是不敢的,但眼下这个机会对齐王一党来说还真就是千载难逢。
只要李如愿打进台城,他们灭了李如愿,名正言顺的能够拿到大位,还扫清了一堆障碍。到时候整个朝堂都空了,他们作为从龙之臣,能分到最大的一块饼。
“这些时日,下面的请战之声越发强烈,毕竟士兵大多家眷都在城内,若是再没有个交代,怕是下面的人心不安啊。”
这时候虎威将军赵安平见无人出言,轻声插了一句,算是给众人提了个醒。
桓琰一路上磨磨蹭蹭的走了两个月,到了建邺之后又是按兵不动半个多月,明眼人都是知道怎么回事,但下面的人有些急了。
中军将士家眷几乎都在建邺,眼下城里被围的叛军和他们的家眷就在一个城里,谁放得下心啊?
毕竟叛军什么德行他们不知道,但自己什么德行还是知道的,匪过如梳,兵过如...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很担心。
至于这些时日,各部前来请战,桓琰这也总是打哈哈。
请什么战?
请战什么?
什么请战?
哦你说去打叛军是吧?这个你们只考虑自己的家眷,但齐王殿下要考虑的事就多着呢...
虽说拖一天是一天,但大军回师都快半个月了,眼瞅着快过年了,这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于是下面的军心开始浮动了,都特么到家了不能回?眼看着叛军在城里过年?
桓琰也是觉得有些棘手了,他可以不用担心风评,也不必担心新林的联军和台城的诸公,甚至此刻他已经完全不在乎皇帝和太子的想法了。
但他不能不考虑军心。这十万大军是他的立身之本,军心必须稳住,队伍必须安定。
所以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剩下尽快出战这一条路了。不然对下面交代不过去了。
“也罢,纪参军稍后代孤修书一篇,做讨贼檄文,明日派遣使者送于李如愿,本王要以堂堂之阵,击破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