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明:一个巨大的养“朱”场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吃两个柠檬字数:2440更新时间:24/11/24 13:20:08

    【可以说,如果屠刀没有落到这些朱姓宗室头上时,他们是没有一个人知道疼的。】

    【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当一个王朝即将走向终结,人们往往更关注个人的生存与出路,而非国家的命运。】

    【正如《左传》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在此刻显得尤为贴切。】

    【除了不敢当出头鸟,还有不想自己的钱流入官员之手外,大部分朱姓藩王、宗室及豪强乡绅,他们都选择做壁上观。】

    【更有甚者,其中不乏已暗中与农民军或满清勾结,为自己谋求后路之人。】

    ......

    崇祯年间。

    朱由检的脸色骤然变得通红,他的双手紧握成拳,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藩王,真是胆大妄为!”

    他怒不可遏地咆哮道:

    “他们竟敢与起义军和满清勾结,企图颠覆我大明江山!”

    身为朱氏宗亲,他们每年拿着朝廷的俸禄。

    而他,为了养这些宗亲,自己节衣缩食,已经掏空了国库。

    他甚至到了无法支付军饷的地步,只能向大臣们募捐,以维持军队的运转。

    他就是指望着这些宗亲,能在大明危急的时候能够帮他一把,他们能共同守护好大明江山。

    而这些宗亲呢,见死不救就算了,竟然还勾结外人夺取大明江山!

    此时,朱由检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

    既然藩王不仁不义,就不要怪他不遵守祖制了!

    他高声呼喊:

    “来人,传旨!”

    “即日起,停止发放宗亲的俸禄!”

    “这些俸禄,都用作军饷和赈灾。”

    “还有,大力推广红薯种植。”

    朱由检接连颁布了好几条旨意。

    还有一条,他没有说出来。

    就是朝中的那些贪官污吏。

    他费好大力募捐出来的军饷,经过层层官员之手,最终也不知道剩下多少。

    自从天幕现世之后,大明越来越动荡不安,他还需要稳定朝纲。

    待朝纲稳固,这些贪官,他迟早一个个都要收拾了!

    ......

    洪武年间。

    朱元璋的面色阴沉得可怕。

    原本,他只是觉得那些藩王过于短视,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愿放弃手中的财富。

    他完全没想到,竟然还会有朱家子孙和外人勾结。

    这种背叛,让他心中不禁涌起浓浓的失望。

    突然,他的思绪飘回了洪武九年,那时他下诏令各地官员上书提出治国建议。

    其中,有个七品小官上奏一份《奉召陈言疏》。

    奏疏中尖锐地指出他分封诸王的错误,更是直言这将导致大明皇室力量分散,各地藩王拥有地盘和兵马,经过几代之后,必将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而他看到奏疏的那一刻就勃然大怒,认为这位小官是在挑拨离间天家亲情。

    这天下是他老朱家的天下,他的儿子们都姓朱,日后自然会坚定地维护朱家天下,怎会生出异心?

    连一个小官都看透了这个制度的弊端,此刻的朱元璋只觉得如同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或许,真的就应了标儿的那句话,爱子如杀子。

    他无比痛心地对着马皇后说道:

    “妹子,你说的对!”

    “这些宗亲,真是辜负了咱的期望!”

    “为何他们不能共同守护好大明江山呢?”

    “看来咱定下的制度确实是有问题,竟然让这些朱家子孙忘记了自己姓什么了!”

    ......

    【所以在审视历史时,我们不应过高地估计上层阶级的智慧与才能。】

    【他们或许只是凭借优越的出身和投胎的技术,而获得了不同于底层百姓的地位和资源。】

    【而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往往同样充满了短视和局限。】

    此时弹幕弹出。

    “朱元璋穷怕了,后代子孙猪狗一般。”

    “明初宗室几十人,明末宗室几十万人。”

    “明朝的灭亡是个数学问题。”

    “明朝就是个巨大的养猪场,明朝的灭亡与朱元璋的宗室制度脱不了干系。”

    ......

    朱元璋被后人的评论吓到了。

    明末朱氏宗室竟然有几十万人!!

    他默默估算起养活这庞大宗室所需的银两,心中满是沉重。

    大明的宗室俸禄分为多个等级,其中亲王的俸禄最高,每年为一万石,而中尉的俸禄最低,每年为两百石。

    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位朱氏子孙,都能享受到至少四品官员以上的待遇。

    此外,宗室成员还享有大量的封地。

    朱元璋心中一惊,这无疑每年都是极其庞大的开支!

    后人说的没错,明朝的灭亡,确实与这个制度脱不了干系。

    这一刻,朱元璋终于是下定了决心。

    他长叹一声。

    “看来,不能再让亲王继续享受如此丰厚的俸禄了,其余宗亲也应该学会自食其力。”

    ......

    永乐年间。

    朱棣的心情错综复杂,犹如翻涌的波涛。

    震惊、愤怒、失望、无奈,这些情绪如乱线般交织在他的心头。

    他未曾料到,朱家子孙竟会如此背离大义,且蠢笨如猪。

    “老大,朕是不是做错了。”

    “朱允炆那小子削藩削得如此决绝,朕当时就应该顺水推舟一番。”

    “朕就不应该遵守祖制,继续给藩王俸禄。”

    于是,朱高炽上前建议道:

    “父皇,我们或许可以寻求一种中庸之道。”

    “既能让藩王享受应有的俸禄,又能让他们有所作为。”

    “至于那些对国家财政造成负担的宗室,咱们也需要重新考虑他们的位置。”

    朱高炽的话让朱家几代人都陷入了沉思,这藩王如何安置,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就在此时,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灵光,他兴奋地开口:

    “这简单啊!让藩王们去海外开拓殖民地!”

    朱高煦第一个同意。

    “是啊,藩王若是能力出众,在海外或许能建立自己的王国。”

    “即便能力稍逊,藩王也能历练一番。”

    朱高煦急忙跪下,上前请愿。

    “儿臣愿意身先士卒,为朱家开疆拓土!”

    朱瞻基乐了,罕见的支持起朱高煦来。

    “爷爷,您就答应二叔吧。”

    “至于造船所需的银钱,就让二叔从自己的私库中出一部分嘛。”

    “这样一来,既能显示二叔的决心,也能为大明减轻财政负担。”

    “爷爷都派自己的亲儿子出去寻找殖民地了,其余人想必也不敢多说什么。”

    “更何况,二叔还贡献了自己的俸禄,爷爷要给藩王降低俸禄,那还不是顺理成章?”

    朱高煦心中骂骂咧咧,嘴上还得给朱瞻基一顿夸。

    朱棣看着他们如此和谐,终是应了朱高煦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