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二苏一王

类别:网游竞技 作者:冰霜恋舞曲字数:3322更新时间:24/11/04 19:04:13
    “我知道了。”英国公夫人点了点头,说道:“这么突然,好些都还没准备。”

    宋朝嫁女陪嫁厚嫁成风,一些人家甚至嫁女儿会倾家荡产。

    有些姑娘甚至刚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其准备假装了。

    等出嫁后,除了吃喝,其余的东西都能一直用到死不需要买。

    准备家装也是很讲究的,那些轻易不会坏的东西早早准备,不怎么能放的,等到快及笄了,才会开始准备。

    张桂芬虽说已经及笄,但是因为赵兴的年龄问题,婚前还得等几年,因此她也没有开始准备。

    如今提前了,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好了,如今距离婚期还有大半年呢,有什么好急的。”英国公说道。

    “你现在说的倒是轻巧,也不知道谁当年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就收集名贵的珍珠玛瑙玉石,给女儿打首饰来着。”英国公夫人白了丈夫一眼。

    那时候她还以为丈夫带回来的那些珍贵的玛瑙玉石是给她的,看到时别提多高兴了。

    结果丈夫却说那是给女儿打嫁妆用的。

    她倒不至于吃女儿的醋,但是心里落差总是有的。

    “你看看你,提这些做什么。”英国公老脸一红,说道:“伱快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吧。”

    “知道了,我这就去。”

    英国公夫人说着起身往外走去。

    静姝阁是张桂芬住的院子。

    这个名字取自诗经《诗经·邶风·静女》,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其实静姝才是张桂芬的名字,后来因为官家表现出有意让张桂芬嫁给皇子,英国公才为其改名。

    说起来也不算是改名,古代因为孩子夭折几率高,都会在六到十岁才入族谱,以入族谱的名字为准。

    英国公夫人孙氏走进女儿闺房,侍立的丫鬟欠身行礼。

    正在做女红的张桂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起身行礼:“母亲。”

    孙氏拉着女儿做了下来,看着一旁做了一半的衣服,问道:“给太子殿下做的?”

    “嗯。”张桂芬红着脸,点了点头。

    孙氏有些吃味,张桂芬虽然喜欢练武,不喜欢做女红这些。但是在母亲的教导下,这些也都学了。

    她的女红做的并不差,只是因为不喜欢很少碰罢了。

    如今却主动为赵兴做起了衣裳。

    “最近外面都在传,陛下有意让你和太子殿下完婚,你应该听说了吧?”孙氏问道。

    “不过一些传言罢了,母亲说这些做甚。”张桂芬有些不好意思道。

    “如今已经不是传言了,陛下今天当朝下旨,已经定下了你和殿下的婚期。”孙氏说道。

    “已经定下了?”张桂芬闻言一怔,眼神游移不定,双手无意识的捏着手帕,脸颊上抹过一丝红晕。

    虽然和赵兴也经常见面,但是听到婚期定下,心里有些乱糟糟的,脑子一片空白。

    “嗯,年后三月二十五就是你和太子大婚的日子了。”孙氏拍了拍女儿的手说道:“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成婚那日,不能和太子见面了,知道么?”

    “女儿知道了。”张桂芬低着头轻声道。

    “姑娘家总有这么一天的。”

    孙氏看着女儿的样子,还以为她是舍不得,欣慰的同时,又柔声的安慰起了女儿。

    “母亲,女儿没事。”张桂芬抬起头微笑道:“女儿就算出嫁了,母亲也可以经常去看女儿,女儿也会时常回来看望父亲母亲的。”

    孙氏闻言叹了一口气,哪有这么容易啊。

    在东宫的时候还好,等以后赵兴登基,女儿成了皇后,想见面就更不容易了。

    …………

    “臣拜见太子殿下!”

    “免礼!”

    赵兴看着下面的三人微笑道:“来人,赐座!”

    “谢殿下!”三人谢恩后坐了下来。

    赵兴打量了一下三人,见他们面色十分平静,并没有因为面对他这个太子,又任何激动神色。

    “不愧是历史名人。”赵兴感叹道。

    他面前这三人都不简单,分别是苏轼、苏辙和王韶。

    前两人不用多说,唐宋八大家,人家父子三人就占了三个。

    而王韶论名气,确实比不过苏轼兄弟,但是单论对朝廷的贡献,苏轼兄弟加在一起都比不上他。

    说起来王韶和苏轼兄弟很有缘分,他们是同年参加的科举,最后一同中了举。

    今年三人又同时参加了制科,苏轼位列三等,苏辙是下等,而王韶落了榜。

    要是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王韶制科落榜后,选择了辞官,前往西北游历。

    在西北游历期间,他了解西北局势和风土人情后,写下了著名的《平戎策》献给了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采纳后,命其主持开拓熙河。

    在王韶的经营和攻略下,最终拿下河湟之地,为大宋开疆拓土两千余里,也是宋史上著名的熙河开边。

    大宋自从太祖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了宋辽夏三国并立的局面后,几乎一直处在弱势的一方,别说开疆拓土了,就连原本的地盘都一丢再丢。

    最后甚至被赶到了南边偏安一偶。

    王韶可以说宋史上唯一一个为大宋开疆拓土的人。

    他虽然是一个文人,却文武双全,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

    赵兴对文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偏见,自古以来像王韶这样下马能治民,上马能打仗的,虽然算不上多,却也绝对不少。

    而大宋因为重文轻武,文官领导武将,也涌现出不少有军事才能的文官。

    然而这些文官打了胜仗就会升迁,基本再也没机会领兵了。

    大宋军队战力不强,这一点也有很大的因素。

    武将再厉害,各种掣肘,让他们难以发挥自己的实力。

    文官中会打仗的终归只是少数,打赢了也会升迁回归朝堂。

    大多时候都是不知兵的文官在领导军队。

    赵兴深知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毕竟这可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哪怕他将来登基,想要改变这一点,也需要慢慢的进行。

    王韶这样能文能武的文官,就尤为重要了。

    当然,苏家兄弟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都因为他们文学上的成就,而忽略了他们为政的能力。

    历史上,苏轼在多地为官,每到一地都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其在治水上的能力尤为突出,担任杭州通判时,治理西湖水患,留下的堤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苏堤了。

    至于苏辙,其成就更高,从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副相。

    这三人就是赵兴从父皇给他的制科名单中,挑选出来的人才。

    要不是赵兴看了一下参考名单,看到了王韶的名字,王韶差点就要被遗漏了。

    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等他发光,哪有自己让他发光来的快。

    “三苏的大名孤早有耳闻,你们的文章孤也拜读过,可惜一直未能一见。”赵兴微笑道。

    苏家父子三人,当年进京赶考时,凭借才学,很快就明传汴京。

    父子三人同时参加科举,兄弟二人中举,更是传为了佳话。

    赵兴那时候就准备见见他们了,可惜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他们母亲病逝的消息。

    还未得到授官的苏轼兄弟俩,只能回乡给母亲守孝。

    等孝期满了后,父子三人再次来到汴京,当年的名气早就消散了。

    加上错过了授官,两人所授官职都不高。

    说起来,三人未来的成就虽然都不错,现在只是进入官场不久的小白罢了。

    “殿下谬赞了。”苏家兄弟谦逊道。

    不过苏轼隐隐中有些得色,苏辙倒是十分冷静。

    乍一看,好像苏辙才是兄长。

    “你们的才学有目共睹,不必自谦。”赵兴微微一笑,说道:“孤准备任命子瞻为太康县令,子由为延津县令。”

    “谢殿下,臣必定造福一方,不负殿下信任!”苏家兄弟齐声道。

    即便是性格沉稳的苏辙,听到这个任命,也有些激动。

    他和兄长两人,错过科举授官,后面只得了个从九品官。

    按照规矩,制科考中升迁,也只在三级以内。

    也就是说他们最高只能升到正八品。

    而开封府的县令可都是七品。

    “你们回去准备准备,任命文书,吏部不日就会下达。”赵兴说道。

    “是!”两人行礼退了出去。

    在内侍从的带领下,两人出来东宫,上了马车后,苏轼笑道:“常听说太子殿下慧眼识才,果然不假。如今我们兄弟得授县令,也是光宗耀祖了,应当去广云台庆祝庆祝。”

    没错,这个思念亡妻写下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的人,十分爱逛青楼。

    因此还留下了很多风流韵事。

    要是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苏轼的很多行为,肯定是个渣男。

    他不仅爱逛青楼,还曾经拿一个怀孕的妾室跟人换马。

    但是用古人的价值观来看,倒也牵扯不到道德方面。

    苏轼说完见弟弟没有反应,仔细一看,才发觉弟弟苏辙正在发呆,用胳膊撞了撞他,说道:“子由你想什么呢?”

    “没什么。”苏辙回过神来摇了摇头道:“不知道殿下会封子纯什么官职。”

    说起来三人还真是有缘,既是同年,制科也是同期,就连字也都带个子。

    “子纯之前官职比我们高,但是制科却落了榜,估计是个县丞吧,没准我们还能一起共事呢。”苏轼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