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李世民:让晋王也留在长安吧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执笔见春秋字数:4454更新时间:24/12/20 06:18:24

    讲武堂公廨。

    李靖正专心泡茶,坐在他对面的是皇帝内侍张阿难。

    唐朝的制茶技术发展有了很大提升,主要以制作饼茶为主。饼茶的制作需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等多道工序,制作工艺精细,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自从把兵权全部交出去后,李靖就喜欢上了饮茶。

    面前的便是如今大唐最为顶级的阳羡茶。

    “卫公,你说太子这般练兵,我要怎么去跟陛下禀告啊。”

    “谁能想到,太子在练兵一道上,竟会有如此天赋。”

    张阿难喝了口茶水,颇有些为难的说道。

    太子练兵的事情,自然就在他们的眼皮子下进行。

    从开始的散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再到现在的军容森严。

    两人都是知兵的,知晓达到如今的程度,到底有多难。

    最为关键的是,这也才十余天的时间,就有了如此成效。

    再过些时候,这些旅帅还不全成了太子的人,或许现在都差不多了。

    李靖闻言,不急不缓的给张阿难添茶,而后道:“也没张内侍说的那般夸张。”

    “太子练兵,确有独特之处,然说起来,也只是看着唬人罢了。”

    “这些时日,你也是瞧着了,太子主要操练的就是走,站。”

    “给他们制定规矩,怎么站,怎么走,才能更加好看,这都是面子功夫,不是吗。”

    “战场拼杀,可不是看谁走得好看就能赢的。”

    “道路崎岖,可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校场这般平坦。”

    “再说练兵,哪有什么成了太子的兵,难道老夫去练,底下将士们,就不听话了?”

    “出了讲武堂这个门,他们就是各府旅帅,哪里能攀扯到太子那边去。”

    张阿难瞪大了眼睛,看向李靖的眼神,是满满的不信。

    我怀疑你在忽悠我,虽然我没有证据。

    只是略微沉默后,张阿难却点点头:“卫公说得有道理,太子练兵,着重于面子功夫。”

    “只是这讲武堂人多眼杂.”

    李靖笑道:“哪有这么多傻子。”

    张阿难也跟着笑了:“卫公说得是。”

    ——

    太极宫,两仪殿外。

    李治回头看了一眼,脸色有几分苦闷。

    “义府,你说,父皇跟我说这些话,到底是有几个意思。”

    “我没怎么听明白。”

    李义府,历史上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就相伴左右,所以对李治忠心耿耿。

    后来李治登基后,李义府也成为了李治的心腹大臣。

    “陛下的意思,也许是让晋王久居长安。”李义府当时也在殿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皱眉道:“像四哥那样吗。”

    李义府迟疑道:“也许陛下是有其他的想法,但对于晋王来说,留在长安机会更多。”

    李治苦笑着摇头道:“长安是非之地,如今大兄跟四哥明争暗斗,我留下来算是怎么回事。”

    “回晋州,怎的都能图个安稳。”

    李治虽然也是嫡出,但不管跟魏王,还是太子比起来,都相差太大了。

    在长安城中,更是没有自己的势力。

    留下来卷入漩涡,不如离开以求自保。

    这夺嫡之争,岂是这么好参与的。

    李义府摇头道:“陛下如若下定了决心,可不见得能让晋王离开。”

    李治闻言很是苦恼,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

    “先去拜会茂师吧。”

    “也许茂师可以给我指一条明路。”

    李治口中的茂师,便是李勣。

    李勣,徐茂公,当年李治还在长安城中生活时,便担任过李治晋王府的长史,算是李治的老师。

    ——

    东宫。

    李承乾在操练之后,便带着李元昌一起回来午膳。

    午膳的主食是羊肉夹胡饼,还有火锅涮羊肉。

    除此之外,还有最新款的红烧肉。

    宫廷中很少吃猪肉,主要吃羊肉,但李承乾却怎么能忘记这口红烧肉。

    炸猪油,打铁锅,这些本来就不是多大问题。

    东宫制造出来的蔗糖,虽然没有后世那么精致,但炒糖色问题不大。

    作为太子,李承乾只需要动动嘴,自然就有厨子去进行琢磨。

    “这是彘肉?竟然如此之香甜。”

    李元昌夹了一块红烧肉入口,顿感美妙。

    他也是个吃货,很容易就能品尝出来是猪肉。

    “所以啊,你这次回长安,可是赶到好时候了,我这东宫里,可是新出了很多美食,保管你吃了就不想走了。”

    李承乾笑呵呵的说道,似有几分其他意思。

    李元昌道:“我倒是不想走,可过了正旦,陛下有令,也只能是回梁州。”

    说起梁州,李元昌就很是不爽,向李承乾吐糟那边有多差劲。

    自己在那边有多无聊。

    最后感叹道:“还是长安好啊,热闹,什么都有。”

    李承乾道:“我去跟父皇说说,让你留下来。”

    李元昌又惊又喜:“当真?陛下会同意吗。”

    他是真想留下来,本身在梁州也没什么好发展的。

    李承乾无语道:“你在梁州都干了些什么,难道以为陛下不知道吗。”

    “给你换了几个地方,都不得安宁,还不如让你在长安呆着,也好去祸害别人。”

    这话是一点不客气,李元昌也不在乎。

    打着哈哈道:“就是无聊,找些乐子罢了。”

    “若能待在长安,我自不会那般。”

    “倒是我这汉王不干了,你可得给我安排点好差事。”

    李元昌想留在长安,那就只能是放弃王位,入大唐宗室,相当于自降身份才行。

    李承乾道:“好差事,当然是好差事,我这东宫正好差个右内率。”

    “要是陛下不给你安排,你就到我东宫来。”

    李元昌哈哈大笑:“这感情好,干脆我就直接待你东宫得了,别的地哪有你这有意思。”

    从王爷到正四品的右内率,这里头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李元昌也不是傻。

    只要紧跟太子,还怕日后没有权势?

    况且他确实没几个朋友,最好的朋友便是自小长大的李承乾了。

    ——

    普宁坊。

    这里临近长安城开远门。

    李勣的府邸便就在这里。

    李治带着李义府赶来拜见。

    听到晋王前来的消息,李勣亲自出府迎接。

    “老师。”

    李治远远瞧着,作揖行叉手礼,表示对李勣的尊敬。

    “哪敢劳晋王如此。”

    李勣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李治面前扶起。

    “在茂师面前,我便是弟子。”

    “弟子见师,自当执礼。”

    李勣很受感动,连忙招呼李治一行人入内。

    而后拿出最好的顾渚紫笋茶招待。

    “一年未见,晋王比之去年,又更加俊朗了些。”

    “我在长安听说了关于晋王的事情,很多从晋州回来的官员,都在说晋王仁慈,公正。”

    “陛下听说了晋王在晋州的事情,很是夸赞。”

    “除了吴王,其他皇子中,当属晋王最让陛下欢心。”

    李勣感叹道。

    其实在他心里,哪怕是吴王李恪,也只是在权万纪的监督和劝谏下,才开始有所收敛,逐渐改变自身行为。

    近两年权万纪又被调任到齐王李佑那边担任王府长史,现在的吴王李恪到底是怎样,谁还能说得清楚呢。

    晋王李治就不同了,从小温和谦逊,仁孝宽厚,聪慧好学,性格较为沉稳,行为举止端庄。

    在诸多皇子中,尤为突出,即便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不及晋王李治。

    “茂师过赞了,我只是坚守本分罢了。”

    李治谦虚回应道。

    这般不骄不躁,李勣更为看好。

    心里感叹,可惜李治晚生几年,如果能早一些,李治为太子,那对于大唐来说该是多好的事情。

    只是他却忘记了,曾经的太子李承乾,又何曾不是如此。

    一番寒暄后,李治也说起了来的目的。

    “今日拜见父皇后,父皇同我说,让我在长安久居一段时间。”

    “年后不必急着赶回晋州,或可参与征讨高丽之事,也当是长些见识。”

    “只是我听闻消息,如今长安大兄与四哥争锋相对,实乃是非之地。”

    “因此还请茂师能否指点一二,如何才能逃离这漩涡之中。”

    李治可没有夺嫡的想法,哪怕他是嫡子,也有继承权。

    魏王有魏王党,五姓七望的支持。

    太子更是大唐正统。

    他呢,他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拿什么去斗。

    皇位之争,最为残酷不过,好读史书的李治明白,一个不好,便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那时可没有什么兄弟情谊的说法。

    躲避这个争斗,当好自己的晋王,就是李治现在的想法了。

    李勣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道:“晋王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今魏王跟太子的争斗,已经逐渐加强,整个朝野上下,都有被卷入其中的风险。”

    “此时避开,自然是最好不过。”

    “然而陛下既然跟晋王说了此话,恐怕就没这么容易脱身了。”

    李治不由问道:“父皇为何要让我留下,大兄跟四哥的事情,我能有什么办法。”

    李勣感叹道:“正是因为现在太子跟魏王争斗太过,所以陛下才会想让你留下,作缓和之用。”

    听到这话,李治无奈道:“大兄跟四哥,又怎么可能听说劝说,我又何德何能可有此颜面。”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过了年才算满十五岁。

    而李承乾明年二十三,李泰则是二十二,只比太子小一岁。

    即便他有超出年龄的沉稳,可依旧架不住资历不足。

    在李承乾和李泰面前,就是个弟弟。

    李勣也有些无奈,说道:“陛下只是不用晋王去劝说太子跟魏王,晋王是陛下嫡子,只需要让晋王留在长安,即便什么都不做,也会让魏王跟太子忌惮。”

    “他们会因为顾忌到晋王的存在,而不敢在有些事情上太过分。”

    “且如今太子势大,魏王难以招架,留晋王在,太子行事前,也要多加考虑。”

    其实李治跟他是说,陛下要让他留长安的时候,李勣就已经猜出了陛下的用意了。

    魏王看似声势壮阔,实则处处劣于太子,各方面已经是难以招架。

    尤其是现在讲武堂的事情,在观看太子练兵后,李勣知道,这会让陛下忌惮更大。

    三百旅帅多数都是长安周边,或十六卫内。

    一旦借着征伐高丽的事情夺得军功,这往后的影响,怕是极其广阔。

    更别说讲武堂还会一直开办下去。

    只是陛下忌惮太子这等事情,作为臣子的,心里明白就好,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

    陛下想要制衡太子,再留下有继承权的晋王,显然是最为合适的事情。

    “茂师,还有其他办法吗,我实在是不想留在长安,卷入这纷争之中。”

    李治听完,嘴角有些苦涩。

    反倒是在旁边一直很安静的李义府,微微低头的眼底中,有几分跃跃欲试的感觉。

    李勣认真思索良久,最后道:“想要说动陛下,这是非常之难的事情。”

    “但有一人,如果她愿意帮你开口,或许还有转机。”

    李治不由追问道:“是谁?”

    李勣缓缓道:“我大唐大长公主,同安公主。”

    李治闻言,眼睛一亮,开口道:“姑奶奶。”

    李勣道:“晋王妃可是大长公主的侄孙女呢,有这层关系在,如若晋王请动大长公主言说一二,想来陛下可能会改变想法。”

    同安大长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同母妹。

    隋朝时期,同安公主嫁给太原王氏出身的司徒王秉的儿子王裕。

    李世民即位后,同安公主晋升为大长公主。

    他是李世民的亲姑姑,且年事已高,所以李世民对她特别礼敬。

    前些年,驸马王裕有个侄孙女美丽温顺,同安公主向李世民提起,李世民便命李治纳此女为晋王妃。

    “若姑奶奶愿意帮我劝说父皇,父皇定然不会强行留我在长安。”

    李治顿时感觉看到了希望。

    不只是晋王的关系,晋王妃很得姑奶奶宠爱,否则当年也不会特意说媒。

    李治明白,他若带着晋王妃去言明厉害,同安大长公主定会愿意前往宫廷,游说父皇。

    而父皇最重亲情,同意的可能性很大。

    此时,李勣补充道:“晋王去大长公主府中,还需小心些。”

    “最近我听闻消息,似是大长公主跟孙子王方翼,闹了很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