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曹佾的考验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字数:2499更新时间:24/12/20 20:42:14

    “小儿狂言,令国舅见笑了。”赵旸拱手道。

    “不不不。”曹佾连连摆手,表情复杂道:“员外郎这番豪言……振聋发聩,令曹佾羞惭。”

    说罢,他露出沉吟之色,几番欲言又止。

    “国舅有话直说无妨。”

    “唔。”曹佾点了下头,迟疑道:“我相信员外郎定有过人的才能,不过……恕我冒昧问一句,员外郎准备如何改变我大宋军队的现状?不不……员外郎如何看待我大宋的军队?我大宋军队又有哪些不足?”

    赵旸听罢有些意外,笑着道:“国舅这是在考我?”

    “非也非也。”曹佾摇摇头,委婉道:“只是长久不见有人似员外郎这般心怀豪志,故见猎心喜,恨不能与员外郎探讨一番。”

    尽管他说得很客气,但目的显然还是要考验赵旸,赵旸也心知肚明,思索了一番道:“我大宋军队,以禁军为例,在我看来目前就是两个情况:于内,冗兵现象严重,大部分禁军毫无勇志,只想着吃粮领饷混日,白白耗费军费财政;于外,大部分禁军斗志几无、战力底下,不堪一用,空有一、二百万之众,然可堪一用者恐怕却不足二三十万,难敌西夏、辽国的精锐……”

    曹佾微不可查地微微点了点头,心中暗道:看来这位员外郎大致还是清楚禁军的状况,并非毫无根据地夸口豪志。

    但他嘴上却不能公然表示赞同:“员外郎所言,或是实情,但我……唔,恕我不能表示赞同。”

    赵旸忍不住道:“国舅是否是过于谨言慎行了?”

    被打趣的曹佾尴尬地笑了笑,随即又正色问道:“对于禁军在阵仗上的种种失利,员外郎有何见解?为何我大宋的军队屡屡……失利。”

    赵旸知道这位国舅依然在考验他,虽不知有何用意,但也不妨碍他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单论禁军而言,有内因也有外因吧,内因我之前也说了,冗兵严重,大部分禁军毫无勇志,只想着吃粮领饷混日;外因的话,国内风气对禁军……确切地说对军卒、武人太过于不友好,各种警惕、掣肘、轻贱,这个我就不说了,立国以来留下的风气,国舅应该比我清楚……”

    “是是。”曹佾吓地脸色都变了,连忙岔开话题:“阵仗方面呢?员外郎可知我大宋近些年与西夏、契丹的交兵?”

    赵旸实话实说道:“这我倒不是很清楚,不过以国内重文轻武的不良风气,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良风气……

    这位员外郎可真敢说啊。

    曹佾眼中闪过一丝惊异,咳嗽一声道:“员外郎这话未免有失偏颇。”

    “有么?”赵旸嗤笑道:“文人掌兵的利弊我先不论,单论军中将士,国内风气如此轻贱军士,将心比心,军中将士又岂会心甘情愿地为国捐躯?先秦时吴起吮卒病疽,麾下无不用命、勇不能挡,如今大宋却在军士额上刺字,待之如囚犯,难怪屡战屡……”

    “咳咳、咳咳。”

    曹佾连连咳嗽,硬生生打断了赵旸的话。

    “国舅,你还好吧?”赵旸忍俊不禁道。

    见赵旸一脸打趣之色,曹佾亦难免有少许尴尬,找补道:“近日偶染风寒,身体有些不适,让员外郎见笑了。”

    赵旸也不拆穿,但依旧忍不住道:“国舅,你我交谈许久也算投机,恕我交浅言深,冒昧直言一句,你贵为国舅,为何这般……过于谨慎?”

    其实在他看来,曹佾何止是谨慎,简直就是胆怯,这也不敢表态,那也不敢明说。

    见赵旸二次问起,且态度真诚,曹佾稍稍放开了些,叹了口气由衷道:“不得不谨言慎行呐,否则必招来祸事。”

    “不至于吧?”赵旸好笑道:“前几日我与张尧佐,唔,发生了一些事,国舅想必也知晓,他可比国舅胆大多了。”

    “张尧佐么?”曹佾轻哼一声,平淡道:“朝中历来有人劾奏他嚣张跋扈,虽说看在张贵妃的情面上,官家屡屡姑息……但他如此狂妄行事,日后终会遭至祸事。说句难听的,若有朝一日张贵妃失宠,朝中必群起而……”

    说到这里,他猛地意识到失言,脸上一惊,忙拱手对赵旸道:“一时胡言乱语,望员外郎……”

    “安心安心。”赵旸笑着宽慰道:“我与国舅一见如故,自然不会在外胡说什么,其实我也这么认为,不过这两日他似乎转了性子,说是要低调一些……”

    听了赵旸的宽慰,曹佾松了口气,随即嗤笑道:“呵,他不过是被员外郎教训过,又得知张贵妃亦遭员外郎训斥,故不敢冒犯只能结好员外郎,又岂是当真变了心性?换若旁人,恐怕多半已调任地方……”

    “唔。”赵旸点点头附和道:“官家的耳根子有时确实软。”

    曹佾再次吓地面色微变,连忙道:“我可没有这个意思……”

    “安心安心。”

    赵旸压压手宽慰一句,又道:“不说他了,关于我那五百名军士,国舅可有什么要交代的?”

    曹佾摇摇头道:“官家特意叮嘱我殿前司不得过问,我岂敢插手?硬要说有什么要让员外郎知晓,就是那一指挥的职务,员外郎最好先提拔任命,即副指挥使、都头、队将等。”

    赵旸听得一愣:“抽调的全是士卒?没有副指挥、都头、队将什么的?”

    曹佾连忙解释道:“员外郎放心,我抽调的士卒,皆是悍勇之士,人人都足以担任队将,甚至是都头,至于副指挥,员外郎自遣合适人选担任即可……如此安排,也便于员外郎执掌这一指挥兵力。”

    “我哪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曹佾默不作声,只是用眼神瞥向王中正等人。

    赵旸顿时醒悟:大宋历来就有宦官出任武职的前例,更别说王中正等人个个都懂得读书写字,担任副指挥确实错错有余。

    想到这里,他问王中正几人道:“你等可愿?”

    留在屋内的王中正、魏焘、鲍荣几人对视一眼,看得出来有些勉强。

    别看他们都是遭人看轻的宦官,但地位远高于武职,且他们的宦官阶都不低,至少是入品的,让他们改武职担任某一军的军监还行,让他们改个不入品的副指挥使,还要花大力气去管理军士,他们哪有这个闲心。

    这不,魏焘委婉笑道:“卑职愿意任个监差,但副指挥使……就怕坏了员外郎的大事。”

    其余几人也是纷纷委婉推脱。

    赵旸也不勉强,遂将主意打到曹佾身上,笑嘻嘻道:“国舅,你我一见如故,不知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推荐一下啊?……你知道我身上还兼着工部的差事呢,也不能时时刻刻呆在军营,介时总得有个人替我是不是?”

    “这个……”曹佾犯难了。

    他熟悉的最起码是军级的指挥使,要么是族中子侄,他再看好赵旸,也不好让这些人去出任一个营级的副指挥使呀。

    偏偏赵旸要求还挺高,既要熟悉军中之事,最好还是年轻人,免得对方轻视他年轻,徒生事端。

    曹佾沉思半响,忽然想到几人,低声道:“我倒是知道有合适的……员外郎听说过种世衡么?”

    大宋名将啊!

    赵旸眼睛一亮,随即又疑惑道:“他怎么肯屈就区区一个副指挥使?”

    “不不。”曹佾忙摇头道:“员外郎就算想他屈就也不成了,数年前种世衡就已经病故了……”

    赵旸为之气结:“国舅跟我逗闷子呢?”

    “岂敢。”曹佾忙笑着解释道:“种世衡虽说病故,但他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三子,即种诊、种谘、种谔皆在汴京……”

    赵旸恍然,双目又是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