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第五十六章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织岁字数:3331更新时间:24/11/05 21:28:00
    儒医?

    老朱咯噔了一下。

    “万事扯到儒……”他看了眼夏原吉。

    想到刚才夏原吉泪水长流,又想到夏原吉立刻明白了那“国税、财政、发改、审计”……还是把话隐了下去。

    算了算了,唉,这皇帝,是好当的吗?老朱闷闷。

    只能说,夏原吉现在虽然官位不显,但真的很得老朱的宠爱。

    儿子们都要嫉妒了。

    【还是以戴思恭为例,他算是医学世家,父亲戴士垚,戴士垚的从叔祖戴清、戴泳,都是诗书俱通,以儒饰医。

    戴清是元朝时候的昌国州医学学录。

    戴泳和当时大儒吴莱、柳贯(元儒林四杰之一)交情非常。

    戴士垚的弟弟,戴良,在朱元璋打下金华的第二年被推举为学正,可等到朱元璋凯旋回来,就弃官而走。

    后来元顺帝授予他江北省儒学提举,不久后他看到事态败坏,又去跟了张士诚。

    洪武十五年,他被叫到京城,想给官,又以老请辞,第二年自杀了。

    这是极为典型的儒+医混为一体的元末明初读书人家庭。

    我们都知道,元朝主体民族人数较少,实行的包税制,实际上让当时的一大批士绅活的很舒服,比朱元璋动他们的利益时,舒服多了。明初,他们不愿意出仕朱元璋。

    这种拒绝出仕,不但是读书人,同样的,其实还有和他们极为密切的医者。】

    “这吴莱、柳贯,不是宋景濂(宋濂)的师父吗?”皇子们说。

    “是师父很稀奇吗?”朱元璋冷道,“这戴良,还是宋濂的师兄弟呢。”

    他的眼睛再一次红了。

    这一次,不是伤心,而是想杀人的红。

    不得不说,光幕说到这里,令他再次忆起当初,自己被人弃如敝履的感觉。哼,这帮浙东夫子!

    叫他心中的杀刀,再一次蠢蠢欲动起来。

    将军们噤若寒蝉。

    皇子们也不敢说话。

    朱棡有点担心,戴思恭的这层关系,父皇过去虽然知道,但毕竟没有被提起来,现在突然被提起来了,也不知道老戴神医会不会被牵连。

    他正想旁敲侧击一下,朱樉突然冷不丁说:

    “父皇,你不要伤心。想必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朱元璋:“……”

    突然之间不伤心了。

    岂止不伤心了,甚至还有一股恶寒倏忽升起来。

    “来,”他叫内侍,“给咱把秦王的嘴封起来。”

    朱樉:“?”

    他不可置信地叫道:“爹,我是你儿子啊!”

    “你还知道你是儿子?”朱元璋冷冷笑道,“咱是你爹!”

    【儒的涌入,使得这些医者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儒的习惯。

    儒者喜欢著书立说,他们把这一点也带到了医里面,加之北宋以后,印刷业快速发展,明以后,出版税取消,明朝空前繁荣的各类医书出现,便是得益于此。

    他们更习惯于去探讨理论而不再局限于经验的总结。

    前文提过的温补学派是重要成果,明晚期更是出现了极为关键的“温病”学派。

    尽管温病之说古已有之,但由于张仲景的医圣之尊,一直无人敢于挑战“伤于寒”的理论。吴又可的《温疫论》是后来温病学派必读书,但比温病更重要的是,他写传染病“非风、非寒、非温、非暑,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致”。

    是的,他意识到了病毒和细菌的存在,帮助传染病从伤寒中分裂出来,独立成说。】

    病毒?细菌?菌菇?

    朱橚突然悟了:“是不是有这些东西,散在天地之间,虽观察不到,却导致大家有了这种疾病?之前所说的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是不是抗的就是这种菌?”

    虽然朱橚看上去悟得很明白,但其他人,很抱歉的表示,自己并不太明白。

    朱橚也不管他们,自顾自地琢磨着:

    “既然明晚期这吴又可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此后数百年间……”

    那后来的人,是不是甚至观察到了病毒和细菌的存在?

    传染传染,如果都是这种按不见的病毒细菌所致,那么,把这些东西给隔绝了,不就好了吗?

    可这问题,正是,都看不到了,又要怎么隔绝呢?

    “不管怎么说,”朱橚喃喃,“先试着捂住口鼻?”

    “病从口入?”

    大家看着这样似乎有些疯魔的朱橚,感觉到了一点点的害怕。

    【他们整理古方,整理本草,在分类学上都渐渐有所成就。

    他们使得中医的传承变得更容易,知识的门槛因为大量医书的出现扩散而降低。

    通过著书立说,他们掌握到了话语权,和更高的威望,促使传统的世医也开始转型,渴望家族里有人当儒士,或者自己成为儒医。

    前文提到的,为什么御医的招牌不好使了呢?

    这就是其中之一的解答,能发sci大影响因子和学术期刊和重要学科专著的大佬,会care区区大厂吗,那都是大厂求着他们吧。】

    大家看着朱元璋。

    此刻他们还有点担心,朱元璋听到这些,会一拍脑袋,说,那就不让他们出版了!

    朱元璋对上他们的视线,能不知道他们所想?不屑说:“咱看起来很像傻子吗?都说了出版会帮助中医的传承了,咱是那种因为一时喜好,就断万代根基的人吗?”

    大家仔细想想。

    感觉老朱虽然会因为一时喜好就嘎人,但好像还真不会因为一时喜好就做这种事情。

    朱棣直言了:“父皇做的事情,都是有其深意的。”

    说罢,他斜了朱允炆一眼。

    其深意,就是将阿斗扶起来。

    朱允炆:“……”

    朱元璋没有注意到儿子和侄儿的眉眼官司。

    他虽然不愿意在出版这边卡中医,却也不愿意如此坐以待毙,究竟,他是皇帝,天下的所有好东西,都应为他所用!

    他暗自琢磨着,这时候灵光一闪,冷笑连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虽然能够出版,却没有那什么奖,咱给他们颁个什么什么医学奖,那不是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

    朱棡此时已经学会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思考了,他抢答:“第一项可以叫做戴思恭奖!”

    抢答完了,亦在心中冷笑。

    老戴太医能逃过吾之掌中乎?

    “还有这学术期刊,这影响因子?你们议议。”老朱说。

    “这影响因子,不太明白,听上去是很大影响的意思。”代王回答,接着他颇为不满,“还有这sci,听上去又是外国的东西的,想必也是那外邦搞出来的,却叫我们汉人趋之若鹜,唉!”

    这未来,实在是令人心里不畅快啊。

    大家也能够明白,老朱为什么没想过要卡中医出版了。

    若是卡了,未来更加糟糕,那岂不是千古罪人?

    哪怕是父皇,也要掂量掂量,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呐!毕竟,他的墓,可是被未来保护着,若是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导致了后代人的误解,那可怎么办?

    “这个期刊,是类似邸报一样的东西吗?”朱橚问。

    “邸报是不是有点麻烦?”大家思考着,“现在的雕版要弄这个,感觉不太合适吧?”

    “要不用活字呢?”又有人提议。

    “但是活字印的不够清楚,容易错漏,而且这是医学内容,若是错漏一个字,恐怕害了人命啊。”

    老朱一路听下来,倒是感觉,也许这印刷术,倒是要再研究研究了。毕竟,有了宋朝的印刷术,这书就印得多了,书多了,读书人就多了,想来,再研究下去,也是个好的循环。

    “若是后续,真的印刷了。”朱棣思考着,“也不要太过引经据典。应该要大白话,说明白。这光幕说‘知识的门槛降低了’,也最重要。

    之前那符号简化,能让人看明白,学的更快,这医书也得如此,讲个分明,浅白点,才是正理。”

    【儒的习惯,不仅在著书立言上,也在立派上。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儒医们开始强调彼此之间不同的流派。

    讲究道统和传承谱系。

    哪怕只是看了医书,也愿意尊对方为自己师父,典型的如名医汪机,他看了戴思恭的医书,便视自己为对方弟子。

    不过他被归属于新安学派。

    新安,一个地名,是如今的徽州地区。

    类似的像王宾,也看了戴思恭的书,因在吴下地区名声大噪,归于吴门学派。

    元朝,一个特殊的朝代,它不设中央医学院,只在地方培养,虽然让医疗资源沉淀到民间,也让他们开始以地域划分彼此的关系网。

    医由于带点科研性质,更依赖师父带徒弟,这种划分更是具有极强的虹吸效应和聚合效应。】

    “虹吸和聚合,恐怕意思就是吸过来聚在一起吧。”

    “爹带儿子,本来就是一个地方的人啊?江南多盛产丝绸,其他地方也有特产,这地域划分派别值得单独强调吗?”其实大多数皇子是不太理解,如果师徒传承是父子家族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地方的人啊。

    “可他们是特产,是丝绸吗?”这回冷笑的是朱棣了,“他们有些人的背后,还有那群浙东夫子。那帮人,可是想要内王外圣。”

    说罢,他特意看了眼朱允炆,若有所指:“权利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朱允炆:“……”

    四叔,我看明白了,今天你对我的意见真的很大,看起来,我的好堂弟因胖致死这件事,确实给了你很大的打击。

    他对朱棣微微一笑,开口无声:

    胖堂弟。

    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