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滚滚长江东逝水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步枪子弹字数:3598更新时间:24/11/06 07:49:33
    李财来到朱棣旁边,看着眼前的湖面,脑海中忽然想起了那首临江仙。

    诗到嘴边,李财还是要装一下,看着面前的湖水,再看看这个历经沧桑的应天府,看看忙忙碌碌的老百姓,走到朱棣的面前拿起一杯酒喝了一口,慢慢的脱口而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就在这时,湖中央出现了一艘渔船,渔船上刚好有一个老叟,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

    朱棣猛然回头,满脸不可置信。

    不过是随口之言,竟然真作了一首好词。

    朱棣和他爹一样,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基本的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这首词是正德年间状元杨慎的词,杨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文采斐然。

    正德年间距今还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李财就将这首词拿了出来。

    朱棣不停的打量着李财,他实在没有想到,李财竟然能作出这么好的词出来,而且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

    这种词,就算是朝中的那些文臣,也不一定做的出来。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朱棣念叨了几声,细心琢磨起来。

    这首词意境磅礴,应该是那种经历很多事情的中年人才能做出来的,不应该是眼前的这个历经沧桑的青年书生。

    李财读罢,静静的看着湖面,不再言语。

    房间当中沉默了下来,朱棣对李财刮目相看,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才好。

    饭菜被端了上来,李财坐在朱棣的对面,静静的吃着饭。

    从头到尾,两人没有多少的交谈。

    吃完饭,朱棣将李财送回了住处。

    朱棣也就知道李财的住处。

    李财回到家,将买的那些东西全都放在了卧室当中。

    “过几天弄一个药房出来,一直将这些东西放在卧室,实在是不合适!”李财看着桌子上的那些东西,喃喃说道。

    天色渐渐的黑了,朱棣站在御书房中,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朱元璋。

    朱元璋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水。

    “这首词真是李财作的?”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看向朱棣。

    朱棣道:“爹,真是李财作的,这是他亲口说出来的,一气呵成。”

    朱元璋眉头一挑,笑了笑,“有意思,有意思,这个书生,身上的秘密越来越多了。真没有想到,世间会有这样的人。

    一身学识如此了得,还能做出如此的诗词,实在是少见,少见啊。”

    “爹,那胡惟庸儿子之事......”朱棣问道。

    “此事不用管,给李财一些压力杀杀他的锐气,等真正出事的时候再出手吧。

    这几天,如果没什么事的话,你就多接触接触这个李财。

    俺觉得,这个李财身上的秘密远不止于此。”朱元璋说道......

    李财站在住处的院子中,指挥着赵峰他们腾空一个屋子。

    现在这处院子已经是李财的了,在李财自从得到应天府的会员,又得到朱棣的赏识,朱棣就将这处院子买了下来给了李财,这几天也将房契交给了李财。

    原本李财打算过几天就离开这里,可是在遇到朱棣之后,李财打消了这个念头。

    平白无故的,朱棣绝对不可能只是因为好奇。这是李财得出来的结论。

    “将这些东西全都搬到后院茅房附近,这些东西没什么用,等事情过去之后,将这些东西扔了吧。”

    李财指着赵峰他们手中的那些杂物。

    “先生,这些东西我看还都好着呢,就这么扔了,实在是太浪费了吧?!”赵峰看着手中的物品,一脸的可惜。

    “好什么好?表哥,以后咱们有比这还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扔了也就扔了,留着还占地方。”李财不以为然的道。

    赵峰见李财如此,也只好将手中的东西往后面搬去。

    等腾空了屋子,李财之前救下来的那个姑娘端着一个木盆,将腾空出来的屋子里里外外擦了一遍。

    这个姑娘叫周燕燕,家住扬州府,是清白人家,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人,因为一些事情,和老爹来应天府投奔亲戚。

    可是,他们要投靠的亲戚早都不知去向,李财顺势收留了他们。

    周燕燕的老爹叫周大,四十岁出头的年龄,身体不是很好。

    李财站在收拾好的房间中,“这个房间距离卧室不是很远,这里用来存放药物刚好合适。

    以后要是扩大规模了,在前院再盖一个房间就行了。”

    这处院子面积不小,只要李财不过分折腾,倒也够用。

    黑夜降临,应天府漆黑一片,巡夜的士兵在城中巡逻。

    在韩国公府后院的书房中,十几根燃烧的蜡烛将房间照的通亮。

    五十多岁的李善长坐在书桌后面,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胡惟庸。

    “您老倒是说句话啊,都这么多天了,害死我儿子的人还没有查出来,您老一定要帮帮我啊!”

    胡惟庸坐立不安,脸上满是焦急。

    在这几天的调查当中,胡惟庸已经查到了不少的线索。

    可就在准备更进一步调查时,线索突然之间就断了,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样,将整个事件笼罩,无法追查。

    李善长闭目养神,脸色异常的平静。

    “你还看不出来吗?”

    良久之后,李善长睁开眼睛,看着胡惟庸。

    “我看出来什么?我什么都看不出来,我现在只想给我儿子报仇!”胡惟庸一脸焦急,他已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唉,收手吧,别查了,再查下去便是万丈深渊!”李善长长叹一声,道:“你已经被仇恨迷了心智,这不好。”

    “我的国公爷啊,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说话能不能直说啊,不要拐弯抹角啊!

    什么万丈深渊,这都是什么啊,您说清楚啊!”胡惟庸站了起来,在书房中来来回回不停的走着。

    胡惟庸和李善长这两人乃是亲家,胡惟庸将哥哥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

    靠着这层关系,两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一个是当朝宰相,一个是开国国公,这两人在朝中的势力非常的大,传言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病就和他们两个有关。

    可是,李善长是个聪明人,知道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将胡惟庸扶持为丞相之后,李善长就萌生退意。

    对于李善长来说,这辈子已经够了,不光自己是国公,就连自己的儿子,还定亲了朱元璋的长女,是朱元璋的准女婿。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辈子荣华富贵是可以保证的。

    “不知你可知晓,前几日江南贡院出了一个徐州府的会员。

    传言此会员就是徐州府人士,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术高超,用一首临江仙征服了朱元璋和其他的亲王。

    恰好这个书生是从北方徐州来的,恰好这个书生就住在通济门附近,恰好害死你儿子的人也是北方口音,恰好也是书生。

    我原本以为你是知道的,没想到你什么都不知道。”

    李善长老狐狸成精,比胡惟庸奸猾不知道多少倍。

    他根据自己得来的那些消息,很快就推断出了李财。

    说实话,李善长不太想趟胡惟庸儿子的这趟浑水。不然的话,李善长早就将此事告知了胡惟庸。

    胡惟庸身体一震,惊骇道:“这个书生我有所耳闻,只是不太了解。

    听您老的意思,我儿很有可能是陛下指使这个书生干的?”

    胡惟庸不觉得一个刚刚来应天府没几天的所谓穷书生就敢杀自己的儿子,一叶障目、当局者迷之下,再加上有人刻意阻拦,胡惟庸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线索。

    “蠢!”李善长直接骂道:“我实在不知道以前那个精明的胡惟庸哪去了,怎么变成今天的蠢材了?

    陛下为什么要杀你的儿子?就算陛下要杀你的儿子,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折?

    陛下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莫说是杀你的儿子,就算是想要整治你,也不用费这种功夫。

    此事不好说啊!”

    胡惟庸脸色一怔,他为了自己的儿子已经乱了心智,现在一听李善长这样说,瞬间明白过来。

    “陛下是个说一不二的主,他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我劝你不要再追究此事了,不然……”李善长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虽然李善长只说了一半,但是已经回过味来的胡惟庸瞬间就想明白了一切。

    “我儿子的事就算不是陛下指使的,但肯定也和陛下有关。

    不然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天了,我什么有用的都没有查出来!

    而且,这里面肯定还有别的事情!”

    胡惟庸看向皇宫方向,眼睛中满是凶光。

    “好啊好啊,我为你朱家劳累大半辈子,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局,呵呵!”

    胡惟庸心中连连冷笑。

    麻雀在院子的大树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的叫唤。

    陈松坐在大树下,安静的吃着早饭。

    一辆马车停在了大门外,朱棣从上面跳下。

    车夫从车辕上跳下,急忙朝着大门跑去,就要敲门。

    “莫急,俺来敲门!”

    朱棣叫住了车夫,他亲自来到大门前,敲响了大门。

    李财听到敲门声,看向大门方向。

    “敲门声轻微有节奏,不是恶人!”李财嘀咕一声,站起身来,朝着大门走去。

    刚刚打开门,陈松就看到了站在大门外的李财。一看是朱棣那个小屁孩,心里一凉,就知道不会有好事。

    “燕王殿下!”

    李财急忙行礼。

    “不用如此,不用如此。”朱棣大手一挥,自顾自的朝着里面走去。

    “今天来你这,是有些事情找你。”朱棣忽然停了下来,转过身子,对着李财说道:“过几年年俺就要就藩了,俺爹给俺安排了一万六千余名带甲猛士,如今正在北城的大校场训练,不知可否陪俺去一趟?”

    李财一愣,他没有想到朱棣今天来是因为这样的事情。

    自己和朱棣根本不熟,和朱元璋也不熟。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