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朝廷官员的意见,女帝的决定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我是节操字数:2419更新时间:24/11/06 17:40:49
东京城。
议政殿里。
赵佶纤细的柳眉微微皱起,看着下面因为梁山诏不招安,争吵一团的百官。
她执政多年,早已习惯了朝中群臣吵架跟菜市场一样,这种场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一个使者急忙的走了进来,焦急道:“官…官家,八百里加急文书。”
大殿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赵佶沉吟片刻道:“呈上来。”
场内的群臣面面相觑,难道是跟前线的战事有关吗?
上次传来消息,还是武大娘一时大意,囤积的粮草在一场大火里被付之一炬。
为了稳定住局势,朝廷连夜从青州抽调粮草运去,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
难道这次又有噩耗传来了?
赵佶接过文书看了一眼,纤细的柳眉都不自觉的紧锁了起来,整个陷入了沉思。
女帝的反应自然是瞒不过这些官员的。
她们心里顿时泛起了嘀咕,难不成武大娘她们也战败了?
如今梁山都快成为朝廷梦魇了,毕竟派遣过去的几波大军,全部都失败了。
就连被誉为大宋战神的童贯,也兵败于梁山之手。
甚至不少人都觉得梁山根本不可战胜,朝廷根本拿她们没办法,不如干脆将梁山诏安算了,起码可以少损失一些钱粮。
尽管朝中依旧有不少人,坚持剿灭梁山,绝不可放虎归山,可这些人随着前线作战不利的消息,声音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
要是以武大娘为首的民间武装,也兵败于梁山之手,那她们在朝中可就彻底失势了。
就在众人窃窃私语的时候,赵佶放下手中的文书,淡淡道:“梁山打造了一批所向披靡的战船,让武大娘等人束手无策,若是想要继续对抗,需要耗费数三百万银子打造水师,做好跟梁山长期对峙的准备,不知道你们对此怎么看?”
大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高俅,苏轼等人纷纷皱起了眉头。
其余的臣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这短短一个来月的作战,耗费一百来万两的银子,就足以让她们感到心痛了。
如今还要三百万来打造水师,这仗再打下去,国库都要搬空了。
而且光是一个梁山就如此头疼,同样的贼寇朝廷还要面临四个,这…这尼玛谁打的起啊。
赵佶看着群臣眉头紧皱的样子,嘴里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果然跟潘公子在书信里说的一样,以大宋如今的官僚制度,面对梁山这种对手根本就打不过。
毕竟大宋的官僚队伍太过臃肿了,同样运输一车粮草,梁山可能只花二十文,朝廷一路官员吃拿卡要之下,一车粮草起码要花二十两银子。
要是能够一举剿灭梁山贼寇还好,一旦双方陷入长久僵持,这对于大宋的财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甚至,她还从一些使者口里得知,当地官吏花了七百多两银子,却只买了五袋粟米。
这TM粟米是金子做的,还是银子做的!!!
在这群虫豸吃拿卡要之下,朝廷继续打下去,迟早会把财政拖垮。
与其把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丢入河里,连个水花都看不到,还不如直接拨点钱,把梁山诏安算了。
毕竟诏安梁山所花的钱财,可比养活一批官员要省钱多了。
赵佶沉吟半响道:“诸位爱卿,对此怎么看?”
殿内的大臣顿时也清醒了过来,此时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众人面面相觑,却迟迟没人敢于张口。
毕竟朝廷接连被梁山击败,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丢人了,一旦说错了话被官家迁怒,那可是要被贬官流放的。
在众人目光相互躲闪的时候。
苏轼纤细的柳眉微微皱起,她主动的从队伍里走了出来,作揖道:“官家,梁山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为非作歹,只是看不惯世道的不公,被奸人所害,这才被迫落草为寇。”
她这么一说,身为盟友的高俅也紧跟着站了出来。
她拱手道:“苏大人所言极是,相比较河北的田虎,江南的方腊,因攻城时死了一个手下,便直接屠城泄愤,砍死朝廷官员,将尸首悬挂于城门之上的猖狂。”
“梁山至今也没有屠城,无缘无故杀戮朝廷命官的事情,说明梁山也是一支义军。”
“与其让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跟梁山拼个两败俱伤,不如将她们诏安收编,帮助朝廷讨伐田虎,方腊等贼寇。”
“毕竟她们一直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动不动就屠城泄愤的举动……”
她这话有理有据,让人颇为信服。
赵佶不置可否,又淡淡的看了一眼殿内,想要再看看其她人的想法。
此时,蔡京也从队伍里站了出来。
她朱唇轻启道:“官家,下官觉得高大人所言极是,以如今大宋的财政状况,已经无法再长久对峙下去了。”
“万一财政出现巨大问题,维持不了每年给辽国的三十万岁币,到时候朝廷不但要面临四大贼寇的压力。”
“同时还要面对北方辽国,西夏等国的压力,一旦局势糟糕到那种局面,到时候需要花的钱只会多不会少。”
“与其花大钱办小事,不如直接花小钱办大事,先把梁山诏安,让中原的局势稳定下来再说……”
周围的官员也纷纷点头。
蔡太师言之有理啊,毕竟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
一旦大宋停止了岁币,辽国记仇之下,自然会趁着大宋内乱的机会,狠狠的咬上一口。
到时候朝廷面临的压力,只会更大。
赵佶美眸里泛起一抹诧异之色,她没有想到蔡京跟高俅这一对政敌,今天居然少见的统一了意见,一起支持朝廷的招安之策。
这倒是省了她不少麻烦,不用担心党争之下的层层阻力了。
她沉吟般半响道:“好,既然诸位爱卿都统一了意见,那就即刻下诏,诏安梁山,不知你们何人愿意去梁山走上一趟?”
众人对视了一眼,却迟迟没人答应。
毕竟谈判这种事情很容易吃力不讨好,梁山连战连捷之下,胃口肯定变得非常的大,想要以一般的条件诏安,人家凭啥答应你。
可如果轻易答应了苛刻的条件,又容易得罪官家,怎么看都是一件两头不讨好的事情。
就在众人相互躲闪的时候,苏轼缓步走了出来,她主动请缨道:“官家,微臣愿往。”
“苏爱卿,你想好了吗?”
面对女帝的询问,苏轼颔首轻点道:“这诏安的事情既然是我主动提出的,那自然应该我负责解决,而且我在阳谷县也有两位朋友,当初分别之后已经过去许久了,如今正好过去探望一番。”
赵佶点了点头,檀口微张道:“好,那就劳烦苏爱卿跑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