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5-6)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杨柳羌笛字数:3329更新时间:24/11/06 18:43:34
    5

    送走爨兄弟,理自力就联系甄班长,说他还约了俩同学,一起开车过去。甄班长急忙回电话说,只有推后些时日了,他们的高中同学群发了邀请,要搞个毕业45周年聚会,他已经在回老家的路上。

    这几年,同学的聚会最盛行,大学的,中学的,还有小学的,确实给饭店宾馆赞助了不少。客观上说,是经济基础比较稳定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懂得休闲和享受了。尤其是各式各样的群活动,五花八门,退了休的大爷大妈们,谁的手机里,都有几十个群呢。

    甄班长,曾经是老家那个地方的佼佼者,同学的聚会,没有不参加的理由。他们的聚会,是在县城最气派的一家宾馆,通知下午4点报道,安排晚早午3餐。不少的同学,都是高中毕业后再没见过面,一时间俩人握着手,却半天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晚饭时候,有心细的同学,把毕业照翻拍后发在群里,几个马大哈,连照片上的自己都不认识了,在大家的共同回忆下,才从穿着打扮找到自己。

    同学聚餐,多是以喝为主,都喝的醉心醉意,毕竟是多年不见,再见的时候,大家都从小伙子小姑娘,变成了老头老太婆。谁能不感慨岁月的沧桑,时间的穿梭,人生的短暂。他们高中的班长,端起酒杯,挨个给每桌敬酒后,回到座位上,又跟每个同学碰杯畅饮。酒到激动处,勾起对求学期间的回忆,止不住泪如雨下。原来,他的家境很贫穷,恢复高考制度后,如愿考上省城一所中专。在学校,每月的全部开销,就靠学校伙食费外给的一块钱补助。第二年,多病的父亲突然去世,他拿不出回家奔丧的路费,脸皮还薄,又不情愿找同学借,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悄悄地藏起家里的电报。下晚自习后,一个人躲在操场角落里,连续痛哭了3天。如今,他从处级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才在同学聚会场合,把这一生最让他痛心疾首的事,情不自禁地讲了出来。

    聚会结束,甄班长跟他的初恋不期而遇。自从他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下决心写了那封告别信后,俩人天各一方,各自安好,再没有过往来。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只知道她一直在县上工作,比较顺利,过的尚好。下午六点半,甄班长如约到了小而精致的饭馆,她已经先到,在角落里看着菜谱,见他进门走到她面前,招呼说:

    “老同学,先坐下来。在县里,你是客人,我选的小饭馆,我来买单。”

    “那就听从你的安排。”甄班长边坐边说。

    “看你喜欢的口味,是啥。”

    “按你的口味点,我苦辣酸甜都成。”

    “到底是大都市的人,这么出息啊,那我就全点自己喜欢的了。”

    “最好。来一瓶红酒,烘托下气氛吧。”

    “我只能陪你喝一杯。”

    “嗯,也成,那其余都是我的。”

    甄班长端详着眼前的她,已经不是往日那个眉开眼笑的姑娘了,四十多年的风雨,染白了一半乌黑的头发,眉宇间留下了退不掉的皱纹。岁月这把刀太无情,把他心目中那么美丽的姑娘,再见面的时候,就雕刻成了老太婆。只有那对水灵灵的大眼睛,似乎没变化,还是那样的清澈透明。在她的眼中,那个往日雄心勃勃的大小伙,也已经被岁月的厉刀,雕刻成了不再风光的老头。

    小饭馆很是地道,七点多点,已经没空位子了,俩人吃着聊着喝着……很多记忆中沉睡的片段,重新浮现在脑海,展现在眼前,虽说有些青涩,也瓣瓣温馨。

    酒量还行的甄班长,放开胆量大口喝着红葡萄酒,三两口大酒杯就见底。她跟他频频碰杯,小口抿着,她一杯快喝完的时候,酒瓶里也快见底了。她屡屡劝他说,少喝酒多吃菜。他说,今天高兴,就是醉了也无妨。他拿起瓶子,执意给她添了一滴后,把瓶子里剩下的酒,全倒给了自己。看见她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好,他真是高兴,敞开着喝。中间,借口去洗手间,他先去服务台结了账。

    酒足饭饱后,俩人品着茶,继续聊着广泛的话题。缓缓地,她从挎包里,拿出来一样东西,打开包纸,轻轻地推到他的面前。说:“看看这是啥,还能记得么。”是有些年代的日记本,整体上早已发黄变淡,但平整洁净的程度,完全跟崭新的一模一样。她继续说道:“往事而已,无须联想。”他翻开绿色塑料皮,扉页上,他那有点稚气但很有棱角的字迹,清晰可见:赠给阎小聘留念,甄刚毅。日记本的塑料皮里,还夹着只蓝色千纸鹤,是他当年特意学着叠成的。睹物思人,他顿时觉得全身的毛孔,都激动地完全张开了,热血沸腾到心脏快要蹦出来。四十多年的光阴,多少回的清理与搬家,他给她的日记本和千纸鹤,竟丝毫无损,如珍重的文物保存下来,这是一种咋样的心灵呵护啊!他把日记本捂在自己的胸口,面无表情,心里却在翻江倒海。它承载的情谊,太深沉太厚重了。

    见他陷入沉思,她逗他说:“咱都老了,往事无须回首。”

    他无比感慨地说:“真情不会老。咱们现在的任务,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把自己的健康经营好,就是对家庭对子女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6

    理自力跟甄班长约定的小聚,一直拖到小年那天中午。坊间传言的有关新型病毒,虽然官方一再辟谣,但还是阻止不了饭桌上的议论。回想十七年前的非典,也是在年末岁首,发生地隐瞒,官方辟谣,而丝毫不给人类面子的烈性病毒,借助寒冷潮湿的季节,迅速爆发和蔓延。结果呢,在半年多时间里,造成举国恐慌与群防。用最笨的方式想想,那几个医生吃饱了撑的慌,没事去制造紧张空气。他们还那么年轻,能不顾及自己的发展前程。无风不起浪,但愿别成灾。不同的观点以为,受控应该是不可怀疑的吧,他们的“两会”,不是都正常召开的啊。再说了,他们能不顾自己的安危,那个百步亭社区的万家宴,不是照常在大张旗鼓地举办呢。

    原来真不是杞人忧天。当人们都还蒙在鼓里,准备喜迎新年的时候,寒冷的冬夜里,一场瘟疫,迅猛肆虐起来。随着节前膨胀的人流,扑向全国各地。农历大年三十,封城的消息不胫而走,正月初一过后,各省市启动最严峻的一级响应,全民皆兵,不得不打响全国抗疫的人民战争。从城市到乡村,所有的活动场所全部关闭,从街办到小区,条条通道不是被封死,就是布卡设岗,逐人检查。一时间,口罩成了新年最奇缺的年货,家庭平时的消毒用品,在超市和药店告罄一空。所有的小区,外人一律谢绝进入,出入必查验证件,每家两天只能有一人出入采购,其他人都必须窝在家里。这场瘟疫,来势之凶,传播之猛,扩散之广,前所未有。

    这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休闲游玩。正值春节,最是走亲访友的时候,却都得闷在家里。很多人的感觉,自己快要发霉了,快要发疯了。但当前,这是唯一的选项,大家只能靠在微信群里闲聊度日,打发阴森森慢腾腾的时光。开朗的群友,还不忘心酸的幽默一把:一直以来,人类把动物关进笼子,今年春节,动物把十几亿人关进了屋子。天道轮回,善待这世上的生灵吧。

    要不是两位艺高胆大,刚正不阿的院士的直谏,还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百姓,那本来鲜活旺盛的生命,戛然而止。谁也不会想到,更不愿看到,这么正直善良的东北汉子,跟病魔抗争一周后,在二月七日这天,终因心力交瘁,被感染的肺脏没了呼吸,被训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把自己年轻的人生,定格在35岁。有文人发微博呐喊:“我们愤怒于你的预警被当成谣言,我们伤恸于你的死亡竟不是谣言……你从来和谣言无缘,却被迫因‘造谣’而具结‘悔过’。现在,因为不信你的哨声,你的国家停摆,你的心脏停跳……还要怎样惨重的代价,才能让你和你们的哨声嘹亮,洞彻东方!”死亡,是一个人的悲剧;遗忘,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和教授,听到“吹哨者”的噩耗,当即,在群里写下这首《悼英雄》藏头诗:

    李家自古出英雄,

    文亮兰娟是镝锋。

    亮眼丹诚偏得陷,

    真情未及讨元凶。

    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役,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逆行拼搏在抗疫最前沿。十多亿人能做到的,居家就是战场,睡觉就是参战,自我封闭就是最好的自救。电视里,白衣战士日以继夜与恶魔拼杀,眼巴巴的看着累了,来不及褪去防护服,倒地眯一小会。再渴,也不愿喝口水,因为出入一回隔离病房,就要废掉身上的隔离服,他们不舍得。更悲催的,还是时不时传来,她们被传染,被夺取生命的噩耗!

    央视元宵节晚会,观众席上空无一人,临时调整的内容,都集中给了抗疫英雄们。立春过后,华夏大地,进一步加强了管控力度,进出小区的人,不但要查看身份证件,测量体温,还须出示单位证明。古城一个同学,女婿去上班,因为有同事发烧咳嗽,去医院检查肺上有炎症,全科室人员随即被隔离起来。她们全家人,被通知居家隔离14天,不能出门,日常生活所需,由物业负责按时采供配送。她自嘲地说:“享受了回‘VIP’待遇”。

    通过大数据,在网上,每天都会看见这样的信息:几点几分,某某车次,某某区段,某某座位上,发生一例确诊患者,请密切接触者,自行居家隔离14天。这个节骨眼上,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就是对祖国在做贡献!

    大地已经回暖,气温逐渐升高,但人们心中的春天,远没有到来。瘟疫正在肆虐,有的人,正面临着生离死别。有的家庭,已经没了明天。大家都在忍受着蜗居的生活,多数工厂的复工,学生的复课,缓了又缓,一延再延。

    漫冬必将过去,芳春一定回来。因为,有那么多挺身而出的白衣战士,正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在前沿阵地上,顽强的拼搏与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