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建学舍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檐下听风起字数:2123更新时间:24/11/06 23:56:06
    她的话一出,老太太便知道这种子绝非是普通的种子,她不禁想到了前几日她不顾危险留信去取的还魂草种子。

    这可是阿妍将阿妍救回来的关键,只怕这孩子没少费脑子。

    老太太也将这件事情重视起来,拧着眉毛思忖片刻,小心翼翼道:“会不会是要先破壳再催芽?那芫荽的种子就是要这样弄的,不过奶奶种的不好,你且待我去找人仔细问问。”

    说着,她放下菜园里的活,去向种芫荽种得顶好的大娘取了经。

    回来的时候,还被大娘塞了一把香嫩的芫荽。

    一老一小对着只有米粒大小的还魂草种子研究。

    “这东西就这么一粒,坏了就难办了,谨慎起见,咱们还是不破壳处理。”

    宋明鸢点点头,觉得老太太说得有道理,万一弄坏了可就没有第二颗给她们做试验了。

    “奶奶,然后呢?”

    老太太琢磨了一会儿:“许多种子是在春天才发芽的,这颗种子兴许是像动物冬眠一样睡着了,咱们给它冰一冰,再放到温暖湿润的地方,让它以为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

    宋明鸢懂了,奶奶说骗一骗它。

    这个方法要比直接破开壳的法子保险得多,也不担心损坏种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中途有什么变化,也能及时发现。

    她决定试试。

    宋明鸢从来没有这么静得下性子去照料一个小东西过,因为还魂草种子珍稀和重要,所以她花了十二分的耐心。

    按照老太太说的方法,先是把种子放在低温的环境里过夜,然后再转移到一块浸了灵露水的湿棉布上捂着。

    宋明鸢每日都揭开棉布观察一番,终于,在第七天的时候,冒出了白色的小嫩芽!

    起先她还以为自己看错了,直到凑近细看之后,才发现真的是!

    宋明鸢满是欣喜,赶紧将种子移进浇透水的盆子里,定期给它浇水晒太阳。

    不过芽苗的长势十分缓慢,十几天过去,连叶子都不见长。

    “鸢鸢,奶奶想在西山塘建个学舍,读书可以明智,娃儿多了,不识字不行。”

    老太太趁着大家坐在一块儿吃晚饭的时候,提出了这个想法。

    因着大家都随军出发攻打北魏了,家里只有老的和小的在,除了怀了身子的她和五婶,还有要看顾瑜哥儿的姑姑,其余人都在为攻打北魏做准备。

    听到老太太的话,陆五夫人放下捧在手里的鸡汤,笑道:“以前咱们没顾得上这些,如今有余力了,确实应该要把学舍安排上。”

    她们自家还好,几个娃都有她们教导启蒙,周老爷子来了之后,总会把他们几个小的提溜去桃园传授学识。

    但是别家的娃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无论是陆家军后嗣,还是投奔过来共同创建西山塘的百姓,他们的孩子也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

    宋明鸢把西山塘当成家,当然也希望这里越来越好,对此十分赞成。

    “奶奶,您放心大胆去干!需要什么我帮忙的,尽管说。”

    老太太笑眯眯给她碗里夹了个鸡腿,可不舍得她为这些琐事劳心劳力:“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一切交给奶奶!”

    老太太向来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学舍的地址选好了。

    听到要兴建学舍,大家都自发前来帮忙,四山塘的木工瓦匠不请自来,还不要工钱。

    虽然如此,老太太还是按一个人一天规定的数给。

    有了大家的帮忙,学舍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趁着一应课桌课椅置办的功夫,老太太张贴了聘请夫子的告令。

    只不过告示张贴好几天,符合要求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可把老太太给愁坏了。

    能任用的有学之士,像沈鉴周家三爷都不在西山塘,被调派到各府县去任职了。

    曦月初初建立那会儿,哪哪都缺可以信任的有才华的人,便是吴达和赵顺都给调了出去。

    如今留在西山塘的,都是家眷居多,能识文断字的少之又少。

    眼见老太太愁眉不展,宋明鸢说道:“奶奶,我们可能到都城招募试试。”

    都城就是如今的邕州城。

    “对对对!”老太太拍拍脑瓜:“真是老喽,脑子都转不过弯来了!奶奶怎么就没想到!”

    “还是鸢鸢的脑瓜子机灵。”

    宋明鸢眉眼弯弯:“那咱们到都城去一遍吧,正好许久没出过门了。”

    “那行!奶奶先去准备准备。”

    老太太没舍得拒绝她,结果就是出门的时候陆五夫人也一道来了,两人都已经开始显怀。

    左一个揣着娃的,右一个揣着娃的,可把老太太给紧张得汗流浃背了,生怕她们磕着碰着。

    瞧见路边一个果摊子,老太太眼睛一亮:“你们在此地等着,我去给你们买些杨梅。”

    虽然家里的果树没少种,什么石榴,枇杷,荔枝,香芒都栽了,但时日尚浅,还没长有人高,更别说结果了。

    杨梅老太太种了两棵,都是树苗,长得再快也要过上三五年才能吃上果。

    篓子里的杨梅还是新鲜的,估摸着从树上刚摘下来没有多久,挑杨梅的老汉打着赤脚,缝缝补补的裤腿上还沾着泥巴,也不知道走了多远的路才赶到了这里。

    许是第一次进城,他都没敢往太热闹的地方走,看到来客露出纯朴的笑,十分拘谨。

    “买梅子吗?早上进山摘的,新鲜着哩!”

    “多少钱一斤?”老太太看着红彤彤的梅子就馋,觉得儿媳妇孙媳妇儿定然喜欢。

    正好天气渐热,她可以做成杨梅饮还有蜜饯和果干。

    “不贵的,八文钱一斤。”

    这么便宜?

    老太太大手一挥:“我全要了,你称称有多少,赶明儿还来不?”

    老汉愣了一下,赶紧点头:“来的来的!您若是需要,我明儿个多摘一些过来。”

    “那成,我儿媳妇孙媳妇儿喜酸,就好这一口。”

    老汉瞅了一眼远远等着的两个女子,笑容朴素:“那两个就是你的儿媳妇和孙媳妇吧?老太太您真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