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64章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填海的精灵字数:2146更新时间:24/11/07 00:03:26
    宰臣们各抒己见,从当前的整顿,到长远的治理,无一遗漏。

    赵煦静静聆听,边听边思索。

    如何整顿寺庙,他心中早有沟壑,待众人谏议告一段落,他心中的沟壑已然补充丰满。

    现在已勾勒成一幅宏伟的蓝图。

    “整顿寺庙之事,确实有点棘手,却也不用太过担忧······”

    赵煦缓缓开口道,“只要我们有详实而严格的规划,便能杜绝历史上那种极端局面重现,重蹈覆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众人清楚,赵煦口中的极端局面,就是历史中几次灭佛行动。

    佛教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便有三万多座寺院,僧尼人数更是高达两百多万。

    这是个十分骇人的数字,任谁都会咋舌。

    当时北魏总人口不过三千多万,却有两百多万僧尼不事生产,不纳赋税,拖朝廷的后腿。

    这样的景象,就是傻子都会为国家的未来担忧。

    如同巨石压顶,北魏皇帝拓跋焘终于采取极端行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一刹那,全国齐喊杀光头。

    有压迫便有反抗。

    灭佛的决策激起了僧尼的强烈反抗,他们数次聚众起义。

    虽被朝廷派兵平息,却也拖垮北魏国力。

    这也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而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大量的僧尼依旧占据着国家的资源,严重影响到北周的兵源和税收。

    宇文邕深知,不改变局面,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他再次发起灭佛行动。

    佛教的浩劫再次来临。

    到了唐朝,佛教逐步转变为帝王的政治斗争工具,他们利用佛教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故而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圣僧频频出现。

    因而也有了“天下之财十分,佛有七八”之说,佛教也再次成为朝廷的眼中钉。

    唐武宗李炎很不爽,他玩了把最大,也是最狠的灭佛行动,可以说是所有宗教的浩劫。

    他不仅灭佛,顺便还把摩尼教、回教等一系列宗教一锅端,最终二十六万僧尼还俗,补充劳动力,增加朝廷税收。

    赵煦深思熟虑道:“整顿寺庙,如同编织一张精密的网,得分步进行,还要环环相扣。”

    “首先要痛击寺庙放高利贷的行为,这是寺院败坏的根源之一,必须将此事公之于众,在报纸上曝光。”

    “对僧尼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罪责,胆敢反抗,就地镇压,用他们的血来洗刷对佛的玷污。”

    “对信徒们来说,就是帮他们弄清楚寺庙背后的阴暗,从而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与芥蒂,这对朝廷非常有利。”

    宰臣们频频点头,顺便拍了几下龙屁。

    “其次便是对寺庙僧尼进行严格的考核。没度牒者,坚决驱逐出寺,回原籍从事劳作;考核不合格者,没收度牒,驱逐还俗。但这一步,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不可过激。”

    赵煦微微蹙眉,权衡利弊道,“因为以前朝廷为筹措变法之资,曾大量抛售度牒,若过激的话,民怨会颇多······一些年岁较大的僧尼,酌情留在寺庙,让他们安度晚年吧······”

    明显这话赵煦经过了深思熟虑。

    王安石变法时,为筹青苗法本钱,曾卖过大量度牒。

    这在当时看来是个好办法,因为瞬间有了近百万贯收入,但后患无穷。

    后患就是现在这种局面。

    和尚们有了合法资格证,便可以大摇大摆躺平在寺庙。

    然如果过激,和尚们会埋怨朝廷过河拆桥。

    “第三步便是收回寺庙耕地。这个以劝为主,若是僧尼冥顽不灵,那就动手段彻查,让他们悔不当初。”

    “还有就是那些挂靠的富商权贵的耕地,可以还给他们,但逃避朝廷税赋,得十倍补上,最少补五年。否则就把耕地全部充公,还要治他们逃避税赋之罪。”

    “如此以来,便能震慑僧道和百姓。清除鱼龙混杂的寺庙,重新恢复清修之地,同时让百姓认清事实,把精力集中在生产上······”

    宰臣们又讨论了稍许,便将这个基调定下。

    “此事就这么定下,章相公牵头,其他宰臣辅佐,合力拟定一份详实而严格的规划疏。”

    “寺庙人均给耕地五亩,其余全部收回朝廷。僧尼和百姓都可以租种,但必须交田赋。”

    “还有,考核之事,一旦开始了,就要在半个月内完成,不给他们可乘之机,免有漏网之鱼。”

    “另外,刑部结合现有的约束僧尼的律法,对我朝佛道等宗教的律法进行完善。朕的要求很简单,不允许有人打着宗教信仰的旗号,坑蒙拐骗。”

    “臣等遵旨!”

    安排完后,赵煦又道:“退还耕地乃我朝稳定国祚之策,绝对不允许任何势力阻碍。谁挡在前面,朕就除掉谁,这一点不容置疑。若是有人在诸卿跟前求情,可千万别心软,免得被拖下水,晚节不保。”

    “臣等明白!”

    随后赵煦轻轻摆摆手,众人躬身告退。

    宰臣门的身影渐行渐远,赵煦微微摇头,眼中闪过淡淡的思索。

    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风向决定草倒向哪边。

    原主深信道教,百姓趋之若鹜,道教大有超越阐教的趋势。

    随着刘混康被他收入麾下,专搞科研,道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慢慢淡了。

    这样佛教就有更进一步壮大的舞台。

    前世他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信奉任何神明,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而今虽重生在这片土地上,他依然保持着那份清醒和独立。

    他不信,却也不会刻意去打压。

    因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人们便会有敬畏之心。

    这份敬畏会约束他们的行为。

    与律法相辅相成,可共同稳定社会。

    至于宗教的发展,他不多做干涉,但绝对不能成为滋生罪恶的温床。

    若是有人借机搞事,那他不介意像灭鬼樊楼那样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