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败王威站稳攸县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醉酒西风字数:2337更新时间:24/11/07 02:35:10
    黄忠大战典韦,两人杀的很嗨,都是那种忘乎所以的状态。

    但是,徐州兵有太史慈指挥,而荆州兵却没有统兵大将,再加上兵力并没有占优,且战力又不如徐州兵,荆州兵的阵型一下子有些乱了。

    赵云的骑兵营敏锐的抓住了时机,闪电般冲了过来。

    蒯越没有想到,骑兵营不去帮助张辽,反倒来帮助城中的兵马。

    可是为了阻止骑兵的冲击,蒯越布的防守阵型极不灵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骑兵冲进了黄忠的大阵。

    这一下,阵型彻底乱了。

    太史慈乘机指挥全军开始掩杀。

    兵败如山倒,等到黄忠反应过来,根本无法阻止败退之势。

    荆州兵被徐州兵杀的四处逃窜,黄忠虽勇,但在此时也只能败退。

    太史慈和典韦兵分两路,典韦的虎贲卫追杀黄忠的败军,而太史慈和赵云率领麾下兵马又冲向了蒯越的大阵。

    蒯越只有五千兵马,哪里挡得住徐州兵的冲杀。

    他这里一溃败,王威还怎么指挥大军攻打张辽的大营,赶紧下令撤。

    这一撤,荆州军的军心就散了,尽管他们此时还在兵力上占优,但颓败之势根本无法挽回。

    再加上骑兵营现在真正展现出了他们的实力,只要是荆州兵聚集起来,他们就一定会冲过去,将其杀的四散逃窜,让王威和蒯越根本无法集结兵马。

    原来骑兵是这样作战的,怪不得能够击败数倍于他们的步兵。

    蒯越、王威和黄忠,都被上了一堂非常重要的军事课。

    退败演变成了溃败。

    张辽率领三千多兵士也冲出了大营。

    他们被压制了这么长时间,现在终于要爆发了,一个个好似下山的猛虎,斩杀退败的荆州兵士如同砍瓜切菜。

    王威、蒯越、黄忠一看,大营也回不去了,只好向长沙方向败退。

    张辽、太史慈、典韦、赵云率领徐州兵马,全面追杀。

    赵云的骑兵营负责冲击,张辽、太史慈和典韦率领的兵马进行捡漏,不停的抓俘虏。

    一口气追出了二十多里,这才收兵。

    直到太阳偏西,战场才清理完毕。

    这一战,徐州兵共伤亡三千多,斩杀荆州兵士近六千,而俘虏了八千多,其他的兵器、甲胄、攻城器械、粮草等不计其数。

    晚上,陶应在县令府大摆酒宴,为将士们庆功。

    这一战之后,徐州兵可以在攸县站稳脚跟了。

    荆州的这些俘虏还不错,大多都是青壮,在各营补齐之后,又有五千兵马。

    这样陶应在攸县的兵马,不算骑兵营就达到了两万。

    现在已经到了秋收时节,攸县以东的几个县城,长沙太守府是管不了了,徐州兵帮助附近的百姓收了庄稼,当然也收取了相应的粮食作为税收。

    县令府的那些官员,并不在乎长沙到底属于刘表还是陶应,他们只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张辽的五千兵马,太史慈的五千兵马现在都已经补齐了,留在了攸县。

    还剩下五千兵马,也留在了这里,总共一万五千,以张辽为统帅,太史慈为大将。

    同时,命令县令府的官员开始组织人员加固城墙。

    这里将来要作为攻打荆南四郡的桥头堡,自然要打造一座坚城了。

    秋收结束之后,百姓也都闲着,有充足的劳力,因此可以很快完成。

    一万五千兵马,又有张辽和太史慈这样的名将,纵然荆州刘表集结五万兵马,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攻破。

    而赵云的骑兵营暂时驻扎在豫章。

    王威兵败之后,刘表也没有再派兵马攻打攸县。

    一战就折损了一万五千兵马,这让刘表感觉到非常肉疼,因此,采纳了蒯良的意见,让黄忠和王威率领剩余的一万五千兵马驻扎在长沙城,面对陶应,不再主动进攻,以防守为主。

    陶应在攸县的兵马并不多,也不可能主动攻打长沙,双方处于和平的对峙状态。

    年底的时候,陶应终于回到了九江。

    南方三州,荆、徐、扬之间的战争也终于停了下来。

    而在这场三方大战中,真正的胜利者是陶应。

    不但拿下了丹阳,也占领了长沙的攸县。

    袁术的得失还算平衡,以前是两个郡,现在也是两个郡,只不过由丹阳变成了江夏。

    从地理位置来看,江夏更重要,因此袁术基本还算满意。

    同时,他得到了孙坚的兵马以及旧将,程普,黄盖、韩当、孙策、周瑜、孙贲、徐琨的加入,让他对争霸又充满了信心。

    不过这些人到底忠不忠心,还很难说。

    刘表丢了江夏,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得到了传国玉玺。

    长安的朝廷得知消息之后,传下诏书,封刘表为平南将军,同时,督促刘表将传国玉玺送往长安。

    不过,从荆州到长安路途遥远,沿途有盗匪横行,刘表表示,为了传国玉玺的安全,等到明年再派兵马护送。

    荆州城外,鹿门山。

    虽然是冬天了,但依然有着优美的景色。

    许多世家的青年子弟也都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隐居着两位大贤。

    庞德公和黄承彦。

    他们二人在荆州的名气,堪比颍川大儒司马徽。

    庞德公是襄阳人,才学渊博,但却不愿意出仕,常年隐居。

    黄承彦是沔阳名士,其妻乃蔡家老家主蔡讽的女儿,南郡太守蔡瑁的姐姐。

    荆州牧刘表的妻子蔡氏,是黄承彦妻子的妹妹。

    这样的身份,再加上本身的才学,哪个世家子弟不愿意接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哈哈哈哈!”

    黄承彦和庞德公两人相对而笑。

    在他们面前,竟然放着一篇蔡邕的手书《陋室铭》!

    “左伯纸、韦诞墨、张芝笔、蔡邕书,有此四宝,此生足矣!”庞德公感慨的说。

    蔡邕的飞白体现在已经非常流行了。

    在徐州,因为陶应喜欢,陶谦喜欢,王朗喜欢,张昭喜欢,陈登喜欢,许多人都想收藏,因此,这价格就上去了,大有一字千金之势。

    而蔡邕最喜欢写的就是这篇《陋室铭》。

    不是因为这是陶应写的,而是他真的喜欢这篇文章。

    “文韬武略,当世俊杰,许子将说的没错,陶子合人中之龙也!”

    “是啊,这篇《陋室铭》虽为迎合蔡邕所作,但却高洁而无半点媚色,文采飞扬,气势雄宏而豁达,超然于物外,纵然千百年之后,也当为佳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