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士燮降商议称王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醉酒西风字数:2140更新时间:24/11/07 02:35:10
    “主公,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可是关中、司州却打的不可开交!”看完交州的战报,郭嘉照例将北方的战报递给了陶应。

    无论将来统一北方的是曹操还是袁绍,陶应注定要与其一战。

    即使他们谁都没有统一,天下还是鼎足三分,陶应也会挥师北上,哪怕他们二人联手,也要打这一仗。

    因此,现在肯定要关注双方的战斗情况。

    兵士的战力,将领的智勇,谋士的用计,主帅的决断,都要了解,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凡是暗卫送来的这些情报,郭嘉都要和陶应分析、交流。

    陶应接过情报逐一翻看。

    吕布在河东,取得一场大胜,歼灭了曹操三千骑兵,斩杀了大将夏侯惇,使其士气大振。

    现在估计又采用了司马懿的计策,继续玩了一个声东击西,派宋宪、魏续率领一万兵马,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准备占领潼关,突袭长安。

    结果在潼关中了蔡阳的埋伏,被杀了个全军覆没,宋宪魏续也死于乱军之中。

    司马懿还是有些小看曹操的那些谋士,荀彧、董昭之才并不逊色于他。

    马腾率领五万大军,到了郿城之后,连续强攻三日,但没有任何效果,现在在城外和于禁对峙。

    曹仁得知潼关宋宪、魏续全军覆没,便知道城外吕布大营空虚。

    于是夜晚前去劫营。

    没想到吕布早有准备,将曹仁杀了个落花流水。

    夏侯惇的教训,曹仁还是没有吸取,他可以轻视吕布,但不能轻视司马懿。

    败退到城下,发现安邑城也被高顺给夺走了,最后带着几百兵士逃到了河内。

    曹操气的差点要下令斩了曹仁,荀彧董昭等人求情,才让其戴罪立功。

    袁军从河东、上党、朝歌形成包围之势,曹操无奈,只能命令曹仁继续南撤,退往颍川,与陈留张邈互相呼应,对抗吕布、袁谭和麴义的兵马。

    陶应看完这些之后,也是哈哈大笑,他们的确打的够热闹。

    虽然互有胜负,可这些胜负却不足以影响到官渡之战的胜负,充其量只是小打小闹。

    曹操和袁绍到底最终谁能胜出,依然取决于官渡。

    新年很快又要到了,陶应当然要回徐州,曹操和袁绍这个年估计也不会过得好,最起码得住在军营里。

    当然,交州的士燮这个年也不好过。

    时间进入到了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正月。

    繁华的徐州,到处都是喜庆的场面,整个南方经济繁荣,文风盛行。

    文人雅士聚会,写诗作赋,歌颂太平盛世,歌颂陶应的丰功伟绩。

    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交州士燮归降,整个交州都归入到陶应治下。

    这一下,喜庆的气氛更浓了。

    由于丹阳、会稽等郡的发展,让官员、客商、世家都认识到,南方的那些蛮荒之地,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商机,而交州更是如此。

    比如铜、银等矿,珍珠等奢侈品,盐业,渔业,还有二百多万人口,绝不是贫瘠之地。

    当然要让交州发展起来,交州的官员,尤其是刺史至关重要。

    经过大将军府商议,由蒯良任交州刺史,同时,从徐州、扬州、荆州刺史府的官员中抽调一部分作为交州刺史府的官员,各郡太守由刺史府商议,提交名单,最后由大将军陶应再确定。

    现在整个南方就只剩下半个益州了,陶应的声望在南方几乎达到了顶点。

    北固山上老神仙于吉称陶应就是上天派下来的太平王,必定会打造出一个太平盛世,而这太平盛世将会永远的传承下去,百姓也将永远过上太平生活。

    因为陶应的几个儿子个个聪慧,嫡长子更是与众不凡。

    老神仙都说陶应是太平王,大将军府的众臣开始议论陶应称王的事。

    大汉律例,非刘姓不得称王。

    那是盛世,如今乱世,谁还管这些?高祖刘邦,不是也封了那么多异姓王吗?

    况且现在的朝廷,早已威望全失,天子刘协就是一个摆设,曹操完全把持了朝纲。

    不称王,难道还要听曹操的命令吗?

    其实当世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大汉气数已尽,改朝换代,终将来临,只不过一些愚忠之辈不愿意相信罢了。

    王朗、张昭、张纮、陆康、华歆、王璨、顾雍等人,开始在一起商议。

    主公陶应以前说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现在兵精粮足,加上如此高的声望,时机已经成熟了。

    很快一份劝进书拟好了,众人先拿到徐州刺史府,询问徐州刺史,溧阳侯陶谦。

    陶谦与陈登、糜竺、曹豹等人经过商议,一致同意。

    陶谦的身体虽然有华佗、张机等神医的调理,但也是越来越差,估计支撑不了几年了。

    虽然他是汉臣,可是如今天下的形势,不是大汉天子刘协能够掌控的,他也不会那样迂腐。

    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称王,对他来说是非常欣慰的,那是整个陶家的荣耀啊!

    陶谦同意了,众人又开始向陶应劝进。

    其实,陶应对于称王的迟早并不特别在意,但是他知道,麾下的众文武在意啊!

    自己称王了,那他们的职位才会水涨船高。

    况且现在以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称王。

    以前历史中,刘备拿下汉中之后,便进位汉中王,而孙权的地盘没有自己的一半大,也称吴王了。

    不过该有的程序还是要有,陶应先与郭嘉、陈群进行商议,两人分析了利弊之后,也一致同意。

    这时,在外的那些将领和谋士也都联名发来了劝进书,陶应看了看,有贾诩、鲁肃、周瑜、张辽、孙策、蒋钦、周泰、甘宁、臧霸、徐晃、荀攸、赵云、太史慈、陈到、糜芳等等。

    加上前面的劝进书,麾下的文武几乎全都同意。

    陶应还专门看了看,荀攸也在其中。

    看来荀攸和荀彧的思想也是有所不同啊!

    都到了这个时候,陶应若是再拒绝,再推三阻四,那就显得有些虚伪,甚至是迂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