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担心的是报纸坏了他们事!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字数:2098更新时间:24/12/23 17:37:36

    三日后。

    天色刚蒙蒙亮。

    朱标就被人给唤醒了。

    朱标眯着眼,语气不善道:“怎么了?可是宫里发生了什么事?”

    殿外的侍女低声道:“回殿下,刚才朴公公来传话,称陛下让殿下去武英殿一趟。”

    朱标双眼猛地睁大,原本的睡意,一下子消退了。

    他让侍女给自己更衣,随后便坐着朴狗儿驶来的马车,朝武英殿驶去。

    坐在马车里,朱标眉头紧皱,却是不知父皇这么早叫自己是何事。

    难道是北疆出事了?

    朱标在心头暗暗猜测,能让陛下这么急切的,在他的印象中,也只有北方的边患了,只是现在才一月,南京的树枝尚才有刚刚抽芽的迹象,北方可还是大雪封山,道路阻隔,就算纳哈出有心南下,也没办法进行大规模行军。

    但要是不是北疆出事,还能是什么事呢?

    朱标又在心头想了其他的可能,但最终都为他一一否定了。

    想罢。

    朱标也懒得多想,去到宫里,自然就知道了,他也是催促了一下车夫,让马车走快点。

    一刻钟上下。

    朱标就到了武英殿外。

    进入殿内,朱元璋披着一件外套,发须略显潦草,并没有怎么修整,随意的坐在椅子上,双目紧紧盯着手中的一份奏疏,朱标撇了眼奏疏,恭敬的作揖行礼。

    随后不安的问道:“父皇可是北方出事了?”

    朱元璋抬头,微笑着道:“北方无事,就纳哈出那胆子,咱就是再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休想主动对咱动手,而且东北那边天寒地冻,咱又具有地险,他没可能南下的。”

    “那父皇急匆匆召见儿臣是做什么?”朱标暗松口气,同样也一脸不解,他一边说着,一边朝前走了几步,走到了朱元璋的近前。

    朱元璋没有解释。

    只是将手中奏疏放下,将手抓起了下方一份写的满满当当的‘纸’,随手递给了朱标。

    朱标不敢怠慢,连忙伸手接过。

    朱元璋道:“看吧,这个夏之白又给咱出鬼点子了。”

    朱标眉头一挑,目光却一直放在手中的大长纸上,上面的文字不大,比寻常的撰文都要小上三分,但就是这么长的纸里面,却是密密麻麻堆满了文字,而且仅他一眼望去的,就有不下五篇文章。

    而且上面署名的人名,绝大多数他都不认识,但又感觉似曾耳闻。

    朱标将‘长纸’完全展开,站在原地,仔细的看了起来,他看的很快,浅尝辄止,扫了个囫囵吞枣,就将这份‘长纸’给放下了,眼中的迷惑之色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郁了。

    他茫然的看向朱元璋,道:“父皇,儿臣有些没明白。”

    朱元璋哈哈一笑,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别说你最开始没看明白,咱一开始也没看明白,咱还是看着夏之白这份介绍奏疏,咱才明白,他在给咱讲什么东西。”

    朱元璋将手中的这份奏疏递了过去。

    朱标再次接过。

    他把‘长纸’放在一旁,将奏疏认真的看了起来,奏疏的内容很简短,字数很少,但三言两语,朱标就看明白了,夏之白呈上的东西名为‘报纸’。

    用来报道朝廷颁布的政令,还有就是官方的时政解析。

    只不过夏之白的想法,明显不是归纳整理,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他想将这份‘报纸’印发下去,流入到民间,让民间的百姓也能看到朝廷最近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百姓对朝政政策有个更直观的理解。

    朱标眉头紧皱,沉思了一下,凝重道:“儿臣认为,这似乎是一个办法,从夏之白的奏疏上看,夏之白认为,朝廷颁布政令到地方,经过太多道‘手’了,在一级级官员解释下,很多政令不仅是失真,而是扭曲了。”

    “简而言之,中间环节太多。”

    “上下存在信息差!”

    “而这给了很多心怀不轨的官员欺上瞒下的机会,而他弄出的‘报纸’,就是想减少中间环节,以官方的形式,将朝廷的政令广而告之,直接不经地方官府,由朝廷通告出去。”

    “而且还不止是发公告,还要附上翰林学士对政策的解析看法,让百姓能更好的理解政策走向。”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朱标点头。

    在最初的茫然后,他也是彻底明白过来,这些报纸真正的作用。

    朱标又笑着道:“夏之白考虑的倒是很周全,不仅考虑到了朝廷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想到这些报纸主要的销售对象是文人,以及一些识字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有一定家底,所以不用直接发,而是需要用钱买。”

    “这样一来,朝廷的负担,倒是小了不少。”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话虽如此,不过咱让朴狗儿去查了,办报纸的事,翰林院自身都不同意。”

    “为什么?”

    朱元璋冷笑一声,道:“还能有什么,因为这事以前是礼部的事,翰林院那些学士,哪有胆子去招惹礼部的人?儒家不是最讲‘礼’吗?这种事他们不敢做,哪怕夏之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依旧没说服刘三吾、方孝孺他们。”

    “这就是咱大明的书生啊。”

    “真让他们做事的时候,一个个都推三阻四,唯恐得罪了人,但要是真有什么好事时,又唯恐落下了自己,依咱看哪,这些书生其实不是怕,而是觉得朝廷政令通过这种形式发下去,会得罪很多地方官员,他们一个个都只顾自己,根本就没有为朝廷考虑过。”

    朱元璋满眼不屑。

    刘三吾这些学士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

    那是什么怕得罪礼部,要是真怕得罪,以前也不会死命弹劾了。

    归根到底,还是他们来自地方,跟地方不少官员有联系,甚至还承过这些人的恩情,而朝廷这么一弄,却是会让地方原本晦暗不明的政治态势,一下明朗起来,尤其是让很多地方识字的文人书生知道了很多‘真相’,这无疑就坏了事。

    这些学士真正担心的是这!

    朱标冷笑一声道:“那儿臣更认为,这报刊非办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