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搞学术交流会,他们也行啊!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笔落烽火字数:4538更新时间:24/12/25 07:24:28

    面对热情的众人,郭默看了看秦云,在后者点了点头后,立刻道:

    “难得学界那么多人凑在一起,我看不如后天在科大里开个简单的学术交流会,让李暮同志主讲,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实在太好了!”所有人马上兴奋地表示同意。

    一个专门的学术交流会,肯定比今天的时间长。

    不过也有专家提议道:

    “郭院长,您看能不能把时间再延长一些,或者再推后两日。”

    “很多专家教授都想和李顾问交流学习一番。”

    “他们可能这会儿都还没有得到消息,要是错过了,又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他说完后,其他人也纷纷开口支持。

    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别的同僚,更是为了他们自己。

    毕竟刚刚接收了大量的新知识,这会儿都还没有消化完,更别说去提出什么有意义的论题。

    好不容易得来的与李暮交流的机会,他们必须要仔细斟酌才行。

    这也是对李暮的尊重。

    “李顾问,你觉得呢?”郭默没有马上答复众人,而是看向一旁的李暮,笑吟吟道。

    毕竟要是再推后两天,就又得延长假期。

    李暮想了想,笑道:“没问题,我也很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热情难却,索性便答应下来。

    之前和郭默的对话,也让他意识到,搞讲座和学术交流,并非完全无用。

    听到他的回答,台下的专家和教授们,不由高兴地鼓起掌来。

    只有一些高校的校长院长们的笑容有些勉强,心中欲哭无泪。

    被京工院抢跑也就算了,这回竟然又被京科大抢先了。

    搞学术交流会,他们也行啊!

    ……

    随后,答辩会在全体人员的合影中落下帷幕。

    不过这件事情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

    次日一早。

    各大报纸、广播和电台,便开始报道夏国出现了第一位博士生的事情。

    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这事也就听一耳朵,大家高兴高兴也就过去了。

    但放在李暮身上,就不得了。

    本来便是举国闻名。

    这次的成就,更加大了他身上的光环。

    尤其是人们日报的一篇《人民最伟大》,盛赞李暮“是为了人民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科学家”,将民众的情绪推上了高潮。

    可以说,哪怕是乡间地头的老农,都知道夏国出了个李顾问,为国家发明了很多很多的好东西。

    让他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

    第二天看到报纸的李暮,便不禁有些汗颜了。

    虽然知道这是国家的宣传举措,但被这么评价,还是让人感觉有点羞耻。

    他的功劳,真的能配得上这些评价吗?

    “还不够啊!”李暮心中感慨一声,旋即放下手中的报纸,继续俯首在案前编写起无人机的基础性专业书来。

    距离学术交流会还有两天的时间,他自然不能闲着。

    ……

    一直写到中午,他才暂时停笔。

    先来到半导体研究所解决肚子的问题。

    吃饭的同时,他找来王绶觉,和他商量飞行控制算法、导航算法这些控制科学与工程项目的研究情况。

    “航空院那边的只有白、杜两位教授在,恐怕有些力有未逮,还要拜托王所长您挑一些人过去。”李暮说道。

    他这个建议让王绶觉有些惊讶,道:“咦,怎么,你改了性了,还往外送人呢?”

    以前都是往所里带人,这把人带走,他还是第一次见。

    闻言,李暮笑了笑,道:

    “研究还在初期阶段,用不着派太多有经验的人过去。”

    “让从川蜀来的学生们过去好了。”

    “正好他们也学习了一段时间,过去也能积累积累经验。”

    他当然不可能让所里出人。

    毕竟应对现在的研究,人员已经左支右绌了。

    “哈哈,我就说,原来你打的是这个主意啊!”王绶觉先是愣了愣,旋即反应过来。

    从巴蜀来的学生,一共有四十多人。

    学习到现在,确实可以看出都是些不错的苗子,可以培养培养。

    他本来还正想和吴有望商量,该怎么分配的问题。

    没想到李暮早就给想好了。

    “不过这些学生能够留下来多少,可没个准儿。”王绶觉笑过之后,又提醒他别高兴得太早。

    都是从川蜀来的。

    学完之后,最少一半都会直接走。

    能够留下多少,还真不好说。

    李暮道:

    “能够留下多少无所谓,有留下的就行。”

    “甚至大部分都是要走的,我们只留下少部分,不然到时候地方哪还敢往咱们这派人。”

    “回头伱看差不多的时候,搞个结业仪式,到时候知会我一声。”

    他从来没打算把所有人都留下。

    要不然就得做好几年内不去川蜀的准备。

    李达章眼巴巴地把人送过来,留下几个好说,要是留下一大半,怕是能气得跑到京都来告状。

    “行,行,那到时候我让小关通知你,你也正好可以在结业仪式上挑人。”王绶觉笑道。

    他算是看出李暮的心思了。

    先给点甜头,然后再细水长流的发展。

    京都作为全国软件工程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只要是有才华想一展抱负的,几乎都很难拒绝留下来的诱惑。

    ……

    两人闲聊着吃完饭。

    李暮又在所里的各个实验室闲逛了一番。

    不过他并没有进去。

    既然王绶觉没有提,便表明所有的研究项目的进展应该都处于正常状态。

    没有必要给自己找存在感,去打扰众人的研究。

    在几栋实验楼之间来来去去。

    最后,他停在了放置着第一代超算的机房门口。

    目光望去,一张熟悉的面孔,正在和吴有望说着话。

    年纪不是很大,40岁左右,不过皮肤十分粗糙,嘴唇还有点干裂,就像是长期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一样。

    “好眼熟啊!”李暮看了又看,却还是没能认出对方究竟是谁。

    就在这时。

    那人忽然侧过头来,发现了他打量的目光。

    神色先是一愣,然后激动起来,几步走上前,握住他的手,道:“您就是李暮李顾问吧!”

    “是我,您是……邓家先生?”李暮也终于想起了对方的身份,肃然起敬。

    邓家,大蘑菇元勋之一。

    以身许国,埋名二十八载,为夏国的大蘑菇、氢大蘑菇的原理突破和试验成功极其武器化立下卓越功勋。

    为新型原子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做出重大贡献。

    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最后也将生命奉献在了他最热爱的岗位上。

    邓家惊奇道:“李顾问您听说过我?”

    不怪他惊讶。

    毕竟比起李暮,他可谓是个“小透明”。

    虽然从事的是对国家重要无比的大蘑菇建造事业,但一直没有什么名气。

    这一辈子,在死之前,也注定不会为人所知。

    “当然知道,我看过您和何作麻、徐建明、于鸣等教授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的‘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酒气中自由振动的影响’‘氢原子和的变形’等论文,很是敬佩。”李暮笑着解释道。

    作为M帝普度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邓家能力绝对是极为出色的。

    在50年,仅仅26岁,便在国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职,两年后升为副研究员,又过了两年继续升任,为工科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

    在58年,便参与到国家的机密研究当中,负责大蘑菇的理论设计,历任所所长、所长、院长……

    这份履历,可谓漂亮至极。

    听到李暮的夸奖,邓家微微有些赧然,道:“李顾问您过奖了,只是一些理论而已,比不得您,做出了这么多的成果。”

    不止是他。

    任何一个夏国的科学家,面对李暮,基本都会有点自惭形秽的感觉。

    那些没有公布的成就,他们不清楚。

    但仅仅是公布出来的,都够他们研究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

    而李暮才用了多久?

    几个月恐怕都不到。

    要知道,他还不到24岁啊,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年级。

    可以说,只要他继续研究下去,夏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绝对能够到达一个任何人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话不能这么说,没有理论基础的建立,任何实验都无法成立,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的研究,只不过我走得快一点而已。”李暮笑道。

    他自认自己的成就,根本无法和邓家相比。

    也没有可比性。

    毕竟至今为止,他完全靠自己搞出来的东西,可谓是一件都没有。

    全是靠抄后世资料得来的成果,怎么配与真正的国家功勋相提并论。

    邓家笑道:

    “可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托举我们的‘巨人’了。”

    “你知道吗,因为你搞出的计算机,搞出的超算。”

    “我们原定的理论设计方案研究,进度整整提前了6个月,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实验阶段!”

    他的语气中充满感激和敬佩。

    计算机和超算的出现,可以说加快了大蘑菇的研究项目的进度,大大缓解了他们身上的研究压力。

    虽然具体的成功时间,目前无法完全肯定。

    但最慢在明年,最快在今年年底,他们绝对有把握能够完成大蘑菇的研制。

    “能够对您,对大家有帮助,是我的荣幸。”李暮微微颔首,心中亦是高兴不已。

    大蘑菇一出来。

    那夏国的国际处境,可要好过太多了。

    不提别的,阿三会不会再有胆挑衅,都不好说。

    有真理和没真理,别的国家知道了绝对是两幅嘴脸。

    邓家继续道:“不说这个。对了,还没忘恭喜李顾问您博士生毕业,夏国第一位博士,了不起啊!”

    “只可惜我这次来得匆忙,需要立刻赶回去,否则说什么都要和您好好交流一番。”

    他说到最后,眼中流露出浓浓的遗憾之色。

    不止是他,在西北基地的许多人,都非常想见一见李暮。

    “现在还是工作更重要,以后会有机会的。”李暮微微笑道。

    邓家当即道:“好,那一言为定,以后咱们一定要再见。”

    说完,他伸出手,再次和李暮重重地握了握。

    然后便转身快步地离开。

    望着他远去的身影。

    李暮目光微微有些失神。

    在想起邓家身份的同时,他也记起来了对方日后遭受辐射,最终罹患重病去世的结局。

    其实不止是邓家一个人。

    还有很多很多的研究人员,因为技术和设备的落后,不得不暴露在辐射的环境下进行研究工作。

    可以说,他们的每一天,都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在工作。

    “如果能抑制住辐射就好了。”李暮心中想到。

    完全隔绝辐射,是不可能的事。

    但也没必要完全隔绝,只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防护便好。

    这样的话,很多很多的研究人员,都能避免遭受辐射,不再有生命的危险。

    “吴所长,我还有事,先走了。”想到这里,李暮和吴有望打了声招呼,便忙不迭地赶回家中。

    ……

    回到特楼。

    李暮将自己锁进书房。

    打开聊天页面。

    没有理会通用电气GE的各种航空发动机下载进度。

    他直接连接到博士顿的市立图书馆WIFI,查询有什么能够有效防止辐射的东西。

    “辐射防护服……需要突破的材料不少,就是现在的辐射防护服的材料,想要搞出来都不容易。”李暮看着看着,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

    60年代已经有了以聚丙烯纤维和聚氯乙烯纤维为主的防护服,专门用于防护X射线和Y射线。

    当然,还有使用金属纤维、高分子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陶瓷纤维和碳纤维等材料的。

    以夏国现在的技术,基本没几样能够搞出来的。

    即便搞出来,想要量产,困难也十分之大。

    “等等,碳纤维!之前航空院已经实现了实验室制备,如果能够实现工业化,那么防护服的问题,便有了解决的可能。”李暮忽然眼睛一亮。

    碳纤维那边的工业化研究一直不温不火。

    他都差点忘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制备碳纤维的能力。

    可能数量不多、造价昂贵。

    但比起一线研究人员的生命来说,这些都微不足道。

    “可仅仅只有碳纤维的话,还远远不够啊!”李暮的眉头又狠狠地拧起。